AutoX 带来了其第五代全无人驾驶系统 AutoX Gen5。另外,还公布了中文品牌名称:安途。

从车规级硬件及电子电气架构、传感器到核心计算平台,AutoX Gen5 保证了真正全无人驾驶能力,展示中国 RoboTaxi 的 “正确打开方式”。可以说,AutoX Gen5 代表世界级科技实力,可与全球无人驾驶领域头部玩家争高峰。无人驾驶 RoboTaxi 被公认为人工智能浪潮之巅,本次 AutoX 发布会成为本年度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开门红。

AutoX Gen5:全球顶级硬件架构、感知及核心计算平台

AutoX 第五代系统搭配全球最顶级的车规级硬件和电子电气架构,
共 50 个高清车规级传感器,包括:
●28 个 8 百万像素的车规级摄像头,每帧像素总和超过 2.2 亿
●全球最高分辨率的 4D 毫米波雷达,角分辨率达到 0.9 度
●高清激光雷达,每秒超 1500 万点云成像

可以说,AutoX Gen5 的感知精度刷新了中国 RoboTaxi 的高度,让中国的无人驾驶汽车首次能与国际头部玩家相媲美。

发布会上,AutoX 推出第五代系统的核心计算平台,中国首个 L4/L5 级别无人驾驶计算平台 AutoX XCU。最新第五代系统达到了惊人的 2200 TOPS 算力,是中国车载超级计算算力的新高。全球头部半导体公司 Intel 英特尔、Nvidia 英伟达、Xilinx 赛灵思、OnSemi 安森美等作为深度合作伙伴,登台共同启动发布仪式。

在 AutoX 的安全标准里,仅仅有超高清的传感器感知能力、车载级域控制器还不够,AutoX Gen5 定义了整体自动驾驶域的电子电气架构 EEA,使全域系统架构满足安全要求。不仅从设计上保障多层冗余确保⻋规级功能安全,各个模块还经过了震荡冲击测试、高温及低温测试、EMC 测试等车规级测试,达到量产⻋规级别硬件质量,同时将一体化液态冷却系统、线束工程、电源管理系统等全部考虑进去,进行整车车规级验证。

第五代系统的生产流程遵循严格的供应链管理,必须通过一致性整体质检,在标准化的产线流水线化安装,并通过严苛的防水测试、震荡颠簸、海量实际道路路测验证,才可 “放行上路”。

AutoX 还拓展了无人车的边界,将感知系统拓展到路端应用,辅助专攻 “鬼探头” 等特殊场景。

整个第五代系统,历时两年半,为中国 RoboTaxi 所需的安全级别量身定制,已进入量产阶段。

AutoX 的核心价值观:为 RoboTaxi 用户提供最安全、最好的出行体验

AutoX 所做这一切的出发点,是真正全无人 RoboTaxi 的用户。

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从性能、安全等级还是可靠性来看,AutoX Gen5 都刷新了标准。肖健雄表示,AutoX 要打造世界上最顶级的系统,处理世界上最复杂的道路路况,把最前沿的技术集一身,以打造一个革命性产品,满足广大用户安全出行的需求,用科技改变生活。

AutoX Gen5 虽是为 “无人” 而生,然而其核心更应解读为人而生——保护用户的安全、公众的安全,才是一家无人驾驶公司的首要任务。

“在 L2- L3 级别的自动驾驶领域,‘做减法’ 来降低成本的行为是存在的。但在 RoboTaxi 领域,是不允许 ‘偷工减料’ 的,我们必须坚持提供最好的性能,最过硬的硬件和架构,通过更强大的软硬件一体化设计,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安全性。AutoX 的理念是安全第一。”

在高端用料、安全第一的基础上,AutoX 仍能剑指量产的核心因素有三,一是通过规模化量产,二是通过自研,三是通过 ODD 拓展加大有效运营时长增加收入。

自成立以来,AutoX 在 “硬核科技” 的路上越走越远,也越做越深。从百台规模的自动驾驶车队在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部署落地,大规模闹市区测试验证和载人示范应用,到中国目前唯一在城市公开道路上全空车无人驾驶 RoboTaxi 运营,AutoX 在全无人驾驶技术上一路领跑。

自 2020 年起,AutoX 展开公开道路上完全空车的无人驾驶测试,并于 2021 年 1 月面向公众开放其真正全无人驾驶运营,是中国首个 “全车无人”(车前、后排均无人)的 RoboTaxi 面向公众运营。至今,AutoX 全无人 RoboTaxi 运营已达 6 个月,以过硬的技术实力,保持完美的零事故纪录,安全承载了中国首批全无人驾驶乘客,领跑中国真正无人驾驶 RoboTaxi 落地进程。

此次 AutoX 的硬核实力技术发布,刷新了中国 L4 级自动驾驶、尤其是全无人 RoboTaxi 的定义和标准,同时也展示了其坚定投入真正无人 RoboTaxi 硬核科技的决心,以及科技向善的初心。AutoX 将把第五代系统带入 WAIC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出搭载第五代系统的两款 RoboTaxi 车型。据悉,公司在北上广深各大研发中心继续加大招聘科研人才,今年内达到千人以上规模研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