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用“入耳”,轻便;冬天卡“头戴”,御寒?

谁说头戴式和入耳式耳机只能二选一,小孩才做选择题。影音类的老牌厂商Sony从功能性和场景性出发,拓宽了音乐发烧友们在这道“单选题”上更多维的解题思路。

在今年5月19日举行音频产品发布会上,索尼推出了入耳式降噪耳机LinkBuds S和头戴式降噪新旗舰WH-1000XM5。

WH-1000XM5作为索尼的无线旗舰款耳机家族一员,在前代产品XM4 霸占最佳无线头戴耳机宝座两年之后姗姗来迟,除了外形上的升级外,内在性能又是否能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惊喜?而全入耳式降噪耳机LinkBuds S和数月前推出的半入耳式的LinkBuds在使用体验,尤其是不同消费场景下,又展现出了怎样独特的功能特色。

本次评测将从两款新品的“外观造型”,头戴式耳机XM5的“聆听体验”以及入耳式降噪耳机LinkBuds S的“场景性能”来展开本次的Sony音频产品的新体验。

外观换新颜

在开箱阶段,WH-1000XM5头戴式降噪耳机不管是耳机本体造型,还是外包装的外观视觉都采用了全新的设计。

外包装采用了竹子、再生纸等绿色环保原生混合材料制造。正面封套印制了耳机的宣传图样,并标识出了品牌和产品名称,在包装背面详述了产品的部分功能特点,以及认证标志。

WH-1000XM5耳机本体结构一改前代产品折叠式的设计语言。在收纳过程中,需摊平置于收纳盒内,同时收纳包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挤压冗余空间,更好地塞进背包以及飞机夹层袋等处,收纳性能并未妥协。为了更好的保护耳机机身,收纳盒内部也使用了棉绒材质,并在头梁处配备了线缆的收纳区域,也起到稳固收纳的妙用。

耳机在头梁处与耳壳通过穿插式悬挂结构连接,其中无极滑块的设计,告别了传统耳机抽拉过程中存在的卡扣声。可再生材质制成的磨砂机身,不仅手感舒适,搭配右侧耳罩触控面板的“点击”、“滑动”、“长按”等手势功能使用时,操作体验上也更灵活自如。

节约环保的理念也同样体现在全入耳式降噪耳机LinkBuds S的外包装上。

小巧的包装盒顶部设有挂耳,正面印制了产品宣传图样及名称,包装盒顶部列举了耳机的各项功能特色。底部罗列了产品内包清单:耳机主体一对,充电盒一只,USB Type-C充电线一根,适配耳帽4对(尺寸:SS、S、M、LL)。

在硬卡纸材质的包装盒盖的正面,凹印了LinkBuds S产品名称,延续此前入耳式耳机WF-1000XM4 的包装风格,但包装盒内部采用了全新的抽屉式设计,令人眼前一亮。

LinkBuds S的充电盒采用了圆角方盒设计,可再生材料制作的壳体在手感上非常舒适。充电盒开合处有LED指示灯显示电量状况。背面则是蓝牙配对的功能按键和常规的Type-C接口。

耳机本体似豆状,与充电盒使用了同款材质。背面轻微的斜切面,保持美感,也利于佩戴时与耳道形成紧密贴合。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头戴式的XM5还是入耳式的LinkBuds S都在机身处设置了小凸点,方便视觉障碍的用户快速区分左右耳,提高使用体验。

头戴式耳机WH-1000XM5的聆听体验

头戴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有着截然不同的使用环境和条件。降噪性能的优劣,以及对于声音宽广程度的表现,往往更容易被消费者纳入首要考量的范畴。

通过对音乐发烧友常用的“试音歌单”的体验,WH-1000XM5三频的表现是较为均衡的,尤其是对于低音有着不俗的解析力。蔡琴《渡口》前三声鼓点下沉相当不错;陈百强《偏偏喜欢你》配乐声中弦乐与钢琴声的分离也尚可;Eagles《加州旅馆》对于现场临场感的表现也还是不错的。在实际体验的过程中,除了常规曲目的试听外,也观赏了《神秘海域》这类的好莱坞动作电影。WH-1000XM5对于影片中一些激烈刺激的场景桥段,其中的“拟音声效”的还原也同样较为出彩。

作为Sony家族旗舰款的“例行升级”,XM5在音质表现上的实力不用多说。在降噪效果和佩戴的舒适性,反倒因为本次芯片的改良和外观造型的升级,赚足了亮点。

既然是考核核心性能,产品搭载的芯片就起到关键性作用。相较于XM4仅在前代产品XM3所搭载的HD降噪处理器QN1芯片的基础上,进行了算法层面的优化。本次XM5似乎放了个大招,配备了双芯:“集成处理器V1”和“Hd降噪处理器QN1”。

据官方数据资料显示,WH-1000XM5可以通过AI和内部集成的V1处理器来自动优化降噪,无需手动调节。WH-1000XM5头戴式降噪耳机支持的AI智能降噪功能,能够自动检测佩戴人停留、步行、跑步、搭乘交通的动作状态,以及学习经常访问的位置,根据收集到的动作和位置信息,自动切换预设的环境声和降噪方案,无需手动切换,使用更加省心便捷。

在实际体验降噪的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环境声更“干净”了。特别是在地铁站等场景中,环境声中锐耳的风噪,很明显地被降低了。除了能较好地应对这些较为规律的中低频段的“稳态噪音”,办公室等公共场合中常见的“人声”、“嘈杂声”等中高频噪声,WH-1000XM5也能较好应对。

WH-1000XM5耳机与头梁之间的叉状连接稍微外倾,削弱了夹头的感觉,保证耳机更稳固的贴合在耳边。耳罩的设计在空间上的增大,再搭配柔软减压型皮革,因此给耳部的压迫感大幅减小。左边耳罩上保留的两个物理控制键,能满足快捷操作的功能。

在长时间的佩戴体验过程中,WH-1000XM5并没有带来较强的压迫感,但是同样无法规避头戴式耳机长时间佩戴都存在的散热问题,尤其是像在夏季的使用场合。除了“冬天戴着能保暖”的解决方案,那就要请出另一位主角——入耳式降噪耳机LinkBuds S。

入耳式耳机LinkBuds S场景体验

当被列入与头戴式耳机相同的考量范畴,受到体积的限制,入耳式耳机似乎很难在声音的解析力上占据优势,但考虑到其特殊的佩戴方式,入耳式耳机的声音密度会更集中,特别是对于流行音乐的表现会更出色。再对比头戴式耳机较大的体积和夏季使用散热的痛点,入耳式耳机独特的魅力更是不言而喻。

LinkBuds S在整体的佩戴体验上,可谓刚刚好。四个不同尺寸的耳塞能很好地兼顾不同人群的耳廓情况。完全不存在一些入门级的入耳式耳机,因尺寸不服帖,导致耳机在耳道间受力不平衡引起摇摇欲坠的感觉。

在初次试戴时,由于没有仔细选择适配的耳塞,虽然正常行走和坐立没有较大影响,但在跑步的过程中,剧烈的跑动引发的颤动造成了佩戴的不稳固,也导起了信号的不稳和杂音的出现。所以在前期的佩戴时,务必要从LinkBuds S适配的四个耳塞中试出最合适自己的那款尺寸,进行服贴稳固的佩戴。

与手机进行连接时,下载Sony Headphones软件即可对LinkBuds S进行特定功能的个性化设置了,例如:“360临场音效”、“智能免摘”、“DSEE Extreme音质增强引擎”、“EQ音效调节”、“自适应声音控制”、“20档环境声切换”、“Quick Access”等。

其中的“360临场音效”可以给使用者创造置身现场的听音体验,在体验这项功能之前,需要使用者在APP的步骤提示下,将佩戴图上传到索尼服务器,服务器智能分析佩戴效果之后会返还优化数据,进而实现似于空间音频的聆听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小巧的LinkBuds S在语音通话体验方便非常好。即便是在嘈杂的室外,它可以很好的将使用者的人声从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行车声中剥离。这一效果的实现,也是得益于在外部麦克风上的网状结构,规避了声音采集过程中的失真。

对于主打便携性的入耳式耳机来说,适配多元的使用场景,续航能力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在满电状态下的试听过程中,LinkBuds S在启用主动降噪的模式下约能提供近于6小时的续航时长,加上充电盒的电量总共能达到约 20 小时。基本与官方标注的续航时长保持一致。

总结来说,LinkBuds S似乎更像是LinkBuds和1000XM4之间的产品,虽然在与1000XM4粗略对比时,二者显得功能相似,但实则分属于不同的产品系列。LinkBuds S的声音表现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已经是相当不错,而且在佩戴的舒适性上似乎更甚一筹,这要归功于其更小、更轻的设计。而洞察到越来越多的全天候使用耳机的消费者,不仅需要佩戴的舒适型,同时在降噪层面有着进一步的需求,LinKBuds S这样一个“六边形战士”就在前代产品LinKBuds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了。IPX4防水等级为,也能让其可以完美适配一些常规的运动场景。

耳机的发声单元是构成一款耳机的灵魂。而头戴式耳机在体积上就比入耳式在空间上大出十倍有余,自然会在“响度”、“解析力”和“三频表现”这些常规对音频产品性能的考量因素上占优势,但入耳式耳机凭借便携性和多元化的场景使用方式,同样也是头戴式耳机不能比拟的。

因此总结来说,无论是青睐头戴式耳机,还是中意入耳式耳机,消费者终究要回到使用的场景中去,从功能的角度出发,来权衡一款耳机的综合性能表现。索尼适时地推出了入耳式降噪耳机LinkBuds S和头戴式降噪新旗舰WH-1000XM5,想必能给音频爱好者在这道产品选购的“单选题”上带来更多维的解题思路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