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SUV 这个类别,无论是燃油车时代还是新能源车时代,都是车企的必争之地,是奠定市场话语权一个非常重要的细分领域。对于近期饱受争议的小米来说,则显得更加重要,这是个不容失败的布局。

小米 YU7 从产品力来说,是符合预期的,有一些设计做出了大胆的探索。当然,总体的外观有一些其它车型的影子,这个固然受到一些质疑。但是小米还是做了一些修改,轴距 3000mm这样的尺寸,底盘和电池的优化,使得设计者有办法把空间做得更加又好一点,同时把前盖部分的线条尽量压低,做了偏向跑车风格的低趴态势。前盖可以通过电动打开,官方声称这是 3.11㎡量产车最大蚌式铝机盖。

这样的设计使得车头显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141L 超大电动前备箱,支持 8 种开合方式,但这样也带来比较大的刮碰钣金上的成本。后期这个前盖一定要多加注意,不然修起来会很贵,当然这只是个提醒。

前脸有很多嵌入式风道,车灯具备超广角,更复杂的前脸和风道,对于维护和维修自然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但这些外观上的修饰,对于整车的豪华感是起到加分作用,另外对于风阻系数也有所贡献,全车 40 + 组风阻优化,风阻 Cd0.245,就带来了续航上的一些好处。电动内翻门把手算是另一种隐藏设计,对于陌生乘坐人员打开门来说,学习成本会少一点。

内饰上最值得称赞的是行业首发量产的小米天际屏全景显示,能让你有一种 “航空舱” 科技感。但这个全景有些内容会直接拓展到副驾驶位置,对于驾驶人来说可能需要一些适应时间。其提供仪表、多媒体、时钟天气、地图导航等 5 类信息卡片,所以副驾驶屏幕和方向盘前方的仪表屏就可以省略,前方显得更加整洁,同时让用户进入前排的时候会感觉很空旷,比较舒适。官方表示屏幕上的内容会达到零重影、烈日不透光、逆光清晰可见的效果。

定位在豪华,自然乘坐的座椅必须高级一点。前排双零重力座椅,后排座椅电动可调,内饰的材质也做到了环保到位,触感也比较细腻。顶部标配 1.7㎡大天幕,这个和SU7 有异曲同工之妙。内饰的颜色可以根据需要和外观颜色进行搭配选择。

小米YU7的电子电气架构采用四合一域控制模块,将辅助驾驶域、座舱域、通讯域、整车域整合融为一体。另外,在芯片组的选用方面也是用了行业里的头部好料,车机是第三代骁龙8移动平台,辅助驾驶计算芯片采用NVIDIA DRIVE AGX Thor。比较有意思的是,后排中间的触控屏可以拆下来像一个小手机一样可以单独控制车内功能。

雷军并没有透露更多的关于YU7 的产品细节,还有些内容要等到下一次发布会再剖析。但是在电池和续航上,雷军表示和相应对标的Model Y 都有更好的表现。全系 800V 高压平台也是加分项,加入了2200MPa 「内嵌式防滚架」,所以其声称产品力胜于对手,价格理论上也不能便宜。

但对小米来说,更大的挑战在于,需要再度在市场上证明,自己依然是那个最红的仔,具体的表现,就是YU7 的销量也要达到持续长虹的效果。YU7 必须完成自我证明,尤其是在SU7 风波之后。

雷军在这次发布会描绘YU7的时候,显得更为克制。对一些词的应用,显得更为客观和得体。当然这或许是对前阵子的风波的一个修正,对于YU7 的智能辅助驾驶着墨不多,产品自然是需要这个主要功能的,下一次发布会我们应该会听到更多信息。

对于YU7 来说,虽然直接的对比对象是Model Y,但其实一旦上市,将面临更多的对手。因为到了今年下半年,很多车企的9 系高端豪华车型都已经上市,这些车型也有着不俗的产品力和豪华的配置,和SU7 的上市环境会略有不同,各大高手已经云集左右。我们相信小米有能力将上次的危机作为一个新的起点,重新出发,但是市场竞争是残酷的,如果上市时间推到下半年乃至年底,对手的调价冲击也要考虑在内。

另外一个挑战来自于小米自己的产能,如果爆单如何应付。随着两个车型保有量的迅速增长,相应的服务能力,售后能力能否跟上也是个巨大的挑战。

造车没有回头路,更不容许犯错,这点雷军比谁都清楚,YU7 是小米的全新考验,也是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