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在改变一切。然而,随着这种无所不能变得更加无所不能,它所触及到的一些边界也正随之变得更加模糊。

不久前,前CNN白宫记者吉姆·阿科斯塔(Jim Acosta)在个人通讯平台上发布了一段视频,引发了激烈争议。视频中,他称自己完成了一场“独一无二的采访”:对话的对象并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一位AI生成的化身——2018年在校园枪击案中遇害的少年华金·奥利弗(Joaquin Oliver)。

这个虚拟形象由奥利弗的父亲利用旧照片和录音资料训练而成,可以模仿少年的声音与人对话。视频里,阿科斯塔与“儿子”的替身闲聊篮球和电影,还感慨“真的感觉在和华金对话”。但AI的回应往往显得突兀甚至机械,例如“尤达的智慧和怪趣让系列更有趣”,或者反问阿科斯塔:“在你生命里,谁激励你成为英雄?”这让本该庄重的场景带上了一种难以忽视的荒诞感。

舆论的反应随之而来。许多人在社交媒体上将其形容为“令人不安”、“病态”,认为这样的尝试是在操控逝者的幻影,甚至可能为他们安上从未说过的话。数字取证专家哈尼·法里德(Hany Farid)直言,这样的“采访”不可能真实代表孩子会说什么,而且社会上有足够的空间与真正的幸存者或受害者家属对话,而不是做这种噱头。在网络上,批评更为直接:“他并没有采访那个人,而是在和一台基于有限数据的程序对话。AI受限于提供给它的材料,而真实的人能够超越过去的经验去思考。”

面对质疑,阿科斯塔回应称,这一切是出于父亲的邀请,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延续儿子的声音。奥利弗的父亲也公开为他辩护:“如果问题是AI,那你搞错了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我的儿子死于枪击。”事实上,这对父母一直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让社会正视枪支暴力。他们与机构合作推出过“AI语音留言”项目,让几位枪击案遇难者的虚拟声音直接拨打给国会议员。这些做法往往引发争议,但在他们看来,技术只是工具,真正需要关注的是背后的社会议题。

不过,这类“AI复活”显然已超出个别事件的范畴。近年来,类似的案例不断出现:在法庭上,遇害者被数字化还原,用虚拟形象直接向加害者发声,甚至影响到量刑;在演唱会上,已故的音乐人被投影或AI合成的形象“再度登场”,与观众一同合唱经典曲目。对有些人来说,这是延续记忆、表达怀念的新方式;对另一些人而言,却更像是一场“幻觉表演”,让死亡与尊严被消解。

这样的分歧也揭示出一个更深层的矛盾:人们既渴望留住记忆,又害怕记忆被篡改。AI带来的可能性在技术层面令人震撼,但在情感层面却让人踟蹰。它触及的,不只是技术伦理问题,更是关于生死、哀悼与记忆的文化共识。过去,我们通过相册、录音、影像去追忆故人,那些记录的局限性反而构成了记忆的真实边界。而今天,当AI能生成新的声音、新的表情,甚至新的“观点”时,边界开始模糊。我们是否还能说,那真的是本人的声音?

“复活”的幻象或许能带来片刻安慰,却无法替代真实的思想与意志。AI生成的声音和面孔,(现阶段)本质上仍是算法与数据的拼接。它既可能成为公共表达和社会倡议的工具,也可能沦为对逝者的不当利用。随着这类技术不断进入公众视野,争议也将愈演愈烈:哪些出于纪念的善意能够被接受,哪些则是触碰了伦理的底线。

回到最后。针对本文案例,无论后续还会有怎样的讨论,疑惑将始终存在:当一个“被复活”的形象再次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究竟是在倾听逝者的声音,还是在凝视我们自己的投射与欲望?

封面来源:Siddhesh Mangela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