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数据中心市场正在迎来一轮新的扩张周期。

BMI预计,从2025年至2028年,区域容量将以年均9.7%的速度增长,主要增量来自马来西亚、印尼和印度。预测表示,这一增长首先体现在能源端——新增项目持续上线,用电需求被迅速推高,各地在供电能力和基础设施成熟度上的差异也随之显现。

本轮布局变化与新加坡的供给减少直接相关。在新加坡,建设数据中心的审批周期拉长、土地受限、租金持续走高,使得企业开始在区域内寻找替代。相应的,柔佛和巴淡正在成为主要承接地,距离近、成本低、延迟可控,是过去一年中的主要考量因素。

报告称,现阶段,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则在走弱。多个数据中心集中区域的电价在两三年内翻倍,而新增供电更多依赖天然气机组,其建设周期更长、成本更高。相比之下,亚洲在光伏建设速度、清洁电力获取方式与整体成本上更具优势。因此,资本的流向变得更明确。

在热点区域中,马来西亚的建设速度最快。2024年,数据中心贡献了该国新增用电量的近20%。而随着新建项目在2025–2026年陆续并网,这一比例可能上升至70%至90%。不过,随着当地用电负荷的增长超过发电增速,在清洁能源匹配上,马来西亚所面临的挑战难度也将随之进一步加大。

而从这一点出发,在核心市场趋紧的背景下,亚太地区数据中心的布局开始呈现出了新的转移现象,泰国东部经济走廊的投资也由此经历了显著增加。

在泰国,2024年第四季度,GDS、DAMAC-Proen和Google投入了29.6亿美元。2025年第一季度,GDS和字节跳动又追加了47.6亿美元。另一方面,菲律宾的关注度也在上升,其人口结构、数据消费增长率和海缆节点位置,使其具备承接部分新增需求的条件。而马来西亚近期上调数据中心电价,也推动了一部分转移。

当然,在现实层面,无论在任何市场,电网都是最明显的瓶颈。多数国家的输电扩建周期仍在五到十年之间,而一个中大型太阳能电站往往一年内就能建成。而这也使得其中的增长节奏出现了错位,尤其是对于用电集中、负载密度高的数据中心项目而言。BMI称,印尼的情况就是其中的典型——当地发电扩张较快,但输电网络始终难以跟上,使供电的不确定性长期存在。

在主要竞争者中,BMI认为,印度的条件相对稳定。未来五年,新增数据中心负荷预计只占其可再生能源增量的不到10%。相比之下,马来西亚和印尼的数据中心需求接近可再生能源增长的四倍,清洁电力获取的空间明显更紧张。印度在电力采购方式上也更灵活,例如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选择持股超过26%、自用超过51%的“自有可再生能源项目”,以获取更稳定的供电并减少额外成本。

此外,对印度而言,其电网改革也在同步推进。今年9月,印度政府收回了约17GW进度落后的清洁能源项目的并网资格,并把容量重新分配给更接近完工的项目。不过,尽管印度市场规模相对较大、但这里的项目效率不均仍是现实,再加上政策执行和供给方面调整的差异,印度在区域中的位置也显得越来越独特。

最后,总体来看,现阶段亚太数据中心建设仍由需求推动,而供电能力、可再生能源增长节奏与跨区域布局之间的压力正在不断累积。但随着新加坡外溢效应持续、美国成本走高、关键市场电网承载趋紧,区域角色在快速调整。

展望未来,不难预料,能否更快释放可再生能源增量、加快输电建设,将直接影响下一轮项目的落地节奏,也将决定谁会成为下一阶段的主要承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