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的WWDC不太平。

iOS继续在大功能上抄袭越狱社区(如接打电话借鉴Callbar/Scorpion,桌面插件借鉴Velox),小细节上继续“震撼”果粉。iPadOS 14则是继键鼠之后加强了笔的交互,功能看上去像是回到了Newton时代。不过,乔布斯施给iPhone的“Who wants a stylus”(谁愿意用指点笔)禁咒依然没有破解。

乔布斯从没说过iPad不能用笔,手机就不一样了

当然,最震撼的当然是macOS生态的改头换面。10.X的版本号时隔将近20年,终于跨越到11.0(相比之下,foobar2000从0.x到1.0才用了7年)。只是每每想到见证了整个苹果x86时代的操作系统居然是以Catalina这种烂货来结尾,就不免唏嘘感叹。尤其在跨平台大融合的末期,相较于iOS那一国的进击,macOS基本都在陪衬。20年OS X经历了PowerPC、x86,又到Mac Catalyst融合时代,痼疾陈疴,不破不立,以这种方式砍掉重练,我能理解,但想想我是什么时候开始认真关注苹果计算机的呢?正是乔布斯宣布英特尔结盟才开始。一晃十九载,真心有些苦涩。

一边见证大时代,一边回顾一下x86带给苹果迷的甜蜜回忆吧。

1、It’s true!

2005年6月的WWDC发布会,乔布斯在台上的表现极为精彩,和他后面的iPhone和MacBook Air发布会不相上下。介绍英特尔项目的幻灯片做得非常考究,以英特尔老logo的下沉e证实之前的传言,博得全场喝彩。乔布斯说,从68K切换到PowerPC的时候他没在场,所以当PowerPC的性能跟不上他的要求的时候,换成性能功耗比更高的英特尔就势在必行。另外在演示阶段,乔布斯特意展示了演示机关于本机页面的奔四处理器。

今年的WWDC,Apple Silicon推出也是基于性能功耗比这个理由,也同样在关于本机界面展示了A12Z处理器。

2、OS X的二重身份

还是同场发布会,除了推出英特尔CPU。乔布斯还揭秘了OS X的特殊任务,那就是OS X系统从一开始就支持英特尔架构,作为备选方案。乔布斯故意用谍报片的风格展示了苹果老总部的一处地点,这是这段节目第二次出现爆笑情况。

这次的Apple Silicon的进场似乎是这种碟战风格的高级升级版。

3、欧德宁的爱

PowerPC时代,苹果对英特尔绝不客气。年龄稍大一点的朋友都应该记得英特尔奔腾处理器广告里那些身着连体防护服蹦蹦跳跳的工作人员,苹果在自家广告里直接把人家点着了。不过英特尔还算大度,时任英特尔CEO的保罗·欧德宁在2005年的WWDC上,直接把这个事件称为苹果与英特尔的硅谷故事的关键节点。到2006年正式产品发布会,他更是大度地穿上经典防护服,在台上被“烘烤”(烟雾效果)数秒,然后把英特尔的晶圆板交到乔布斯手上,非常经典的画面。

欧德宁在英特尔40年,任CEO期间非常支持乔布斯。如今二人都已仙逝,苹果和英特尔的硅谷故事也进入下一个篇章。

4、MacBook时代开始

四代MacBook(非Pro/Air)

随着和英特尔的合作展开,划时代的 MacBook横空出世,取代之前的iBook与PowerBook。这个系列既有套PowerBook G5的壳唤作MacBook Pro的第一代过渡机,也有将聚碳酸酯用到高贵优雅的第一代MacBook。随着一体成形的工艺成熟,全铝MacBook、MacBook Pro又催生出主打轻薄的MacBook Air,乔布斯从信封里抽出电脑的惊艳,到现在都回味无穷。尽管后期的机种存在缺陷,但可以说除蝴蝶键盘Tochbar之外,几乎每个MacBook机种的每个迭代都有经典。如今MacBook已经隐退,只留MacBook Pro与Air坐镇苹果笔电产品线,似乎和macOS的颓废交相呼应,未来使用Apple Silicon的笔电还会叫MacBook吗?我保持怀疑。

5、Hackintosh诞生

运行Leopard的微星Wind上网本

OS X 切换到x86架构,不但意味着苹果会有性能明显优于PowerPC的产品,也意味着同样是x86架构的PC用户,理论上可以一尝苹果操作系统的味道。将理论变为现实,把OS X 系统移植到PC的行为就是Hackintosh,中文社区称之为黑苹果。

在2006年,苹果电脑的售价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重的负担(虽说现在正代MacBook Pro也贵到天际,不过市场上有不少性能价格都不错的二手机可供选择,比起十几年前还是好一些),Hackintosh成为不少人接触苹果系统的第一次。我依然记得那时熬夜寻找驱动,为朋友的华硕笔电装上Tiger并且启动成功的激动心情。当然,那还是Hackintosh社区发展的最初期,如果不是完全匹配的硬件,系统装上几乎没法用。所以最后还是咬咬牙上了MacBook(反正可以装Windows)。

多年没关注Hackintosh社区,似乎发展的非常成熟,为PC安装macOS也不像之前那么困难。可是,随着架构的又一次迁移,未来Hackintosh会不会就此消沉,一切都是未知数。

6、Boot Camp

不知是不是巧合,苹果对外宣布切换桌面架构的时候,刚好是微软视窗从XP过渡到Vista的阶段。Vista好巧不巧刚好是微软在2000年代最失败的操作系统之一(还有千禧年的Windows Me),乔布斯更是抓住了机会冷嘲热讽,从系统代号Longhorn嘲讽到Aero设计语言。不过,精明的乔布斯也深知Windows的普及,以及彼时很多人放弃购买Mac系列的根本原因。于是在2006年4月,苹果低调地为Tiger系统推出了Boot Camp的beta版,允许用户在Mac上安装Windows XP系统。

Boot Camp这个名字也颇值得玩味,用电脑术语来理解,那就是开机启动(Boot)中心。然而Boot Camp还有矫正营的意思,类似于我国著名的戒网瘾学校,到底是谁要受到电击,不言而喻。

Boot Camp在Tiger的继任系统Leopard转正,这十几年一路陪伴Mac用户。其实Boot Camp的功能一直都很初级,除了因为传输介质的进化,有所改变的安装步骤。其他几乎和2006年的那个beta版没有二致。不过随着ARM架构的到来,Boot Camp也将变成历史回忆。不过,如果微软也推出给力的ARM Windows,这段历史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个节点接续上呢?

7、Get a Mac

苹果切换到x86,最大的敌人就是预装了Windows的PC。那几年的苹果发布会,乔布斯冷不丁地就大开嘲讽,手下的干将一个个也不落人后。苹果从2006年开始投放,2009年结束的Get a Mac系列广告是乔布斯内心恶魔的最生动体现,作家、喜剧演员John Hodgman扮演的PC,抛弃一切演绎法,只体现出贱这唯一特征。而Justin Long扮演的Mac,则是一副理中客的模样,永远都在静静地看着PC犯贱。这样的广告,现在看来的确有点出格,没有乔布斯的点头,肯定无法通过。我甚至觉得有几条的剧本是乔布斯改过的。

如今的苹果,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广告。就算是直接与竞品对比的Switch To iPhone系列,苹果甚至连Android的名字都不敢提,只用Your Phone代指,张狂程度已经不及当年十分之一。

 

8、Apple TV诞生

2006年9月的苹果影音产品发布会,Apple TV以One More Thing的方式登场,苹果将它命名为iTV,后来因为同名英国电视台的抗议,苹果放弃了这个名称。

看惯tvOS的各位,第一代的Apple TV拥有实打实的x86架构,奔腾M处理器,系统就是基于Tiger的“TV runs OS X”,整体来看就是一台只能运行Front Row的Mac Mini(外形和现在的Mac Mini基本一样)。几个月后乔布斯首次介绍iPhone的操作系统,也提出OS X是iPhone OS的坚实基础,iPhone实质上运行着OS X的说法。

Front Row早在Lion系统就被砍掉,Apple TV的第二代也转向了ARM架构,发展出我们熟知的tvOS。如果没有x86架构的灵光一闪,也许Apple TV就是另一种故事了。

iTV最早的逻辑是以Mac为中枢,将娱乐部分同步到各个设备。出门携带的是iPod,在家用的自然要叫iTV。后来iCloud逐渐取代了Mac的中枢位置,也成为苹果营收增长最快的一个部门。
当时的Mac Mini是这样的

9、Dashboard

OS X Tiger还引入了一个桌面Widget工具,叫做Dashboard。Dashboard的交互非常漂亮,尤其是新添加一个小挂件之后,桌面会出现水波的涟漪效果,让人目眩神迷。2011年之前,苹果第一方键盘的F4就是Dashboard的快捷键,这个设定也被一些人吐槽,认为是苹果键盘上最无用的按键。不过习惯使用Dashboard的用户基本都赞不绝口。

Dashboard虽然不是因为x86而起,但也是经历了x86时代的软件之一。如果说Apple TV起源于OS X的Front Row,那么iOS可能更受Dashboard的影响。鉴于Catalina就已完全取消Dashboard功能,我们要看到它在ARM时代复辟,基本只能期望iOS Widget功能的移植版了。

10、运行OS X的Vaio

这篇Quora回答从侧面展示了x86 OS X的另一种结局。2001年,乔布斯曾经飞去日本向索尼总裁展示Vaio笔记本运行OS X的潜力。和Hackintosh社区勤奋修炼不同,官方的移植仅用了不到三个小时(时任软件负责人Bertrand Serlet,Craig Federighi的师傅,还以为要几个礼拜)。在乔布斯眼里,Vaio可能是唯一配得上OS X的电脑品牌。不过,索尼还是拒绝了预置OS X的提议。想一想,如果真的有这样的电脑上市,是否又能成为一代经典呢?还是像第一款支持iTunes的音乐手机摩托罗拉Rokr那样成为笑柄。

就像这条广告说的,iPod是冰山一角,也让更多人了解到Mac。这则广告发布不久,苹果就推出了iPhone,然后又用了5年时间摆脱掉电脑的束缚(iOS 5首次支持OTA升级,音乐应用从iPod改名为音乐,与iTunes同步也不会强制锁屏)。13年后,iPhone是更巨大的冰川,也许谁也没预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