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BEYOND Expo 2025 活动期间,沃飞长空 CEO 兼首席科学家郭亮博士接受了专访,围绕低空经济领域的技术研发、适航标准构建及产业生态协同等核心话题展开深度分享,展现了企业在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领域的探索与思考。

技术研发:安全为基,多元布局破局续航瓶颈

在动力系统研发的技术评估层面,郭亮强调安全是航空动力系统不可逾越的底线。企业会先对动力系统的安全性展开细致分析与评估,同时结合现有产业链的技术和生产能力,评估其能否满足整机性能指标,还会以全球各动力系统的性能与经济性指标为参考,判断其应用前景。

面对电池续航这一行业性难题,沃飞长空采取了多元技术研发策略。一方面预研全固态电芯等高能量密度电芯,另一方面学习油电增程与氢电增程能源系统,以提升未来 AE200 产品的航程。在研发推进过程中,企业选择与国内外该领域表现优异的合作伙伴携手,共同探索技术在 AE200 产品中的应用。

郭亮指出,研发产品、适航进程与商业布局并行不悖且相辅相成。在 eVTOL 这一新兴领域,同步推进能更高效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精准捕捉与满足市场需求,为后续商业化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适航标准:政企协同探索,奠定行业通用基础

针对低空经济领域适航认证流程复杂、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郭亮以沃飞长空 AE200 为例,介绍了企业在适航标准制定中的实践。AE200 的适航专用条件是中国民航局公示的首个有人驾驶载人 eVTOL 专用条件。在审定过程中,沃飞长空与局方密切合作,共同探索新型航空器的适航审定要求与验证方法。

通过 AE200 型号的审定工作,局方形成了《电推进系统专用条件编制指南》等多个咨询通告,为其他型号的审定标准提供了重要参考。郭亮透露,未来局方有望基于 AE200 及其他 eVTOL 的适航审定经验,颁布通用的 eVTOL 适航审定标准咨询通告,加速新技术产品的认证与市场投放。

生态构建:“链主”牵引下的全产业链协同

在郭亮眼中,低空产业的技术创新具有“链主”式牵引效应,可带动上中下游形成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

  • 上游:AE200 的技术突破催生了高能量密度电芯、航空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需求,推动储能技术与高端装备制造升级;
  • 中游:分布式电推进、智能飞控等系统集成技术的成熟,带动通航关键系统研发能力与零部件制造国产化进程;
  • 下游:空中出行、应急救援等场景的拓展,倒逼低空航线网络、垂直起降设施布局优化,并催生飞行数据服务、金融租赁等新兴服务业态。

谈及生态协同机制,郭亮强调“政产学研用”融合的重要性。他举例,成都、深圳等试点城市通过空域精细化管理创新,为 eVTOL 运营提供了实践场景;高校与科研机构则在飞行培训、低空运行仿真等领域提供技术赋能。而以沃飞长空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正通过供应链本地化与产业集群建设,推动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

技术溢出:跨界融合的“乘数效应”

低空产业的创新不止于航空领域。郭亮指出,eVTOL 制造的智能化改造可反哺高端装备产业,推动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融合;电池、电控技术的双向借鉴,则将打通新能源汽车与航空电动化的协同路径;而 AI 与大数据的应用,更将催生“低空数字孪生系统”,重构空中交通管理范式。

“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交叉领域。”郭亮总结道,随着适航标准完善、产业链成熟与场景落地深化,低空经济将逐步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应用,而沃飞长空将持续以技术创新为引擎,推动“空中立体交通网络”从愿景走向现实,为全球低空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郭亮的分享全面展现了沃飞长空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战略布局与技术洞察。随着适航标准体系的完善与产业生态的协同发展,eVTOL 有望加速从技术创新走向规模化商业应用,为低空经济的腾飞注入强劲动力。

 

相关:梅花创投吴世春:“套壳”AI 缺乏护城河 警惕“机器人表演”技术泡沫|BEYOND Expo 2025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