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全国首个“宠物”本科专业在中国农业大学设立。这一新兴专业聚焦猫、狗、马等伴侣动物,从侧面反映出如今宠物经济之热。
如今,宠物已成为许多家庭的重要成员,宠物食品、用品、美容等消费市场持续扩张,2024 年中国城镇宠物数量突破1.2亿只,消费市场规模超 3000 亿元。在宠物健康需求攀升的当下,宠物险顺势崛起,从基础医疗保障到综合健康服务,为宠物主提供新选择,成为宠物经济的新增长点。
相比老一辈的养宠人来说,年轻的饲主更容易受新兴消费模式和消费产品的吸引,更愿意为自己的宠物投入精力和金钱,为宠物庆生、送宠物去上学、给宠物美容等已经不是稀奇事了。这种对宠物生活品质的全方位投入,也让年轻饲主在面对宠物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时,有了更实际的考量。
随着宠物在家庭中角色的重要性提升,它们的日常护理、疾病治疗等方面的支出逐渐成为饲主需要规划的部分。而宠物医疗费用的实际情况,使得为宠物配置相关保障成为不少年轻饲主在规划宠物生活时会纳入考虑的选项,宠物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了更多年轻饲主的视野。
宠物险难做
宠物险市场的逐步扩展,让更多年轻饲主有了应对宠物健康风险的渠道,但这一领域在实际运行中仍面临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宠物医疗本身涉及的诊疗项目多样,费用核算标准也存在差异,这些客观因素使得相关环节容易出现衔接不畅的情况。
由于缺乏统一的诊疗规范,宠物理赔领域也容易发生用户、宠物医院与保司三者之间对诊疗方式与费用的纠纷,时常各执一词。
蚂蚁保宠物险运营负责人张艺琦告诉动点科技记者,当前宠物险在市场上有两个特点。“第一,整个医疗端是完全市场化的,它跟人有医保局、公立医院不同,宠物医院整个行业体系是以私营为主,并且是相当的长尾。
第二,从医院角度来说,它可以充分自主诊疗和充分自主定价,基于这个角度,我们在保险产品的精算设计以及定价也会遇到难题。而在用户层面,国民保险意识没有那么充分,许多机构会对用户做过度诊疗和阴阳收费,而用户自己也不自知,以及由用户主动发起的,希望医院配合(他们)做材料的篡改和费用的套取,用户欺诈整体看起来是呈现低门槛以及逐年高发的态势。”
据了解,蚂蚁保平台上的宠物险频道,目前已接入了众安保险、大地保险、国泰产险等多家保险公司的宠物医疗、意外险产品。张艺琦坦言,开始做宠物险的时候,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保司方面也并不都是充分盈利。
“一开始的时候亏损和盈利都是结构化来讲的,有些保司、渠道是亏损的,有些是盈利的,它一定是跟用户投保来源的心智、渠道、诉求都有很大的关联。我们在最开始做宠物险的时候,其实是跟保司是盈亏对赌的模式,没有人知道他会不会亏,我们跟保司是做剩余利润分成大家共建和探索行业的尝试。目前我们正依托支付宝的流量和风控、理赔技术上的升级,不断根据赔付的演进、用户行为、医院行为来做产品的控制点调整。”张艺琦如是说。
行业良性发展需凝聚多方力量
宠物险的规范和普及非朝夕之功,即便困难重重,要推动宠物险行业走向良性发展,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协同。
新瑞鹏宠物医疗集团保险业务总监陈致爽指出,宠物医疗费用居高不下,背后是多重成本压力与行业无序竞争共同作用的结果:医院需承担商业化街区高房租、员工宿舍等成本,还要支付平台引流费用;行业缺乏牌照管控和科学选址分析,导致竞争激烈,例如北京一小区楼下曾出现五家宠物医院的惊人现象。
此外,设备和药品存在大量进货、使用年限及过期风险。为降低费用,行业正探索类似人医保的模式,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对部分病症实行标准化定价,接收更多流量后按固定价格与保司结算,力求实现三方不亏损的平衡。同时,不同于人药有集采和医保报销,宠物医疗仅能依靠商业保险作为支付补充。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预防兽医系副教授杨丹晨指出,要把宠物行业做得比较规范,需要诊断流程的透明化,也需要治疗方案的规范化。“规范一旦制定下来,实际上对于宠物保险行业也是非常好的机遇,因为以后保险产品的定价和保险产品的设计,会在规范的医疗设计体系之下,就会变得更加容易,这时候宠物保险和宠物医院结合起来的话,也许就解决了宠物们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另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环节是宠物价值的认定。主人在与宠物相处过程中,会因宠物购买价格和情感投入而形成对宠物价值的个性化判断;保险公司则通常基于宠物的品种、年龄、市场流通价格等因素进行评估。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使得在理赔环节,客户和保险公司常常会就宠物的实际价值产生不同看法,进而引发分歧。
对此,蚂蚁保宠物险理赔科技专家陈雨声表示:“我们主力的产品是做医疗险,医疗险我们保障宠物因为意外伤害或者疾病治疗产生的合理费用,因此一开始没有对宠物自身价值做特别的界定。可能有一些饲主会在意这个方面,但我们会更关注宠物在医学上的患病风险。比如像加菲猫或者斗牛犬,他会有非常严重的甚至是易复发的皮肤病问题所以对于理赔来说,我们会更在意不同宠物品种承保之后的风险指数。”
尽管存在挑战,陈致爽仍对宠物险的良性发展充满信心:“(宠物)保险的意义是承担支付上的保障和风险分担的责任。现在宠物主养二代或者三代甚至多充家庭,经验积累非常多了,包括我在早年间养宠也有很多不懂,现在我无论养什么,经验和知识体系都足够了,然后我们再通过保险做健康管理,可以实现更好地健康照顾,早发现早治疗,不过未来在疾病消费上,我相信更多还是会放在保健、预防,而不是放在治疗上。”
AI将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
宠物险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难题,如缺乏统一诊疗规范导致纠纷不断,宠物医疗市场化带来精算设计和定价难题,用户欺诈也是避之不及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凝聚多方力量,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为破解这些困境带来了一些新的可能。
自2019年起,蚂蚁保平台先后推出了宠物鼻纹识别技术、宠物生物信息识别系统等,帮助保险公司解决宠物身份唯一性的问题,并将这些技术首次应用于宠物医疗保险的投保、理赔流程中。而其与合作保司共建的“安心赔”服务,也利用AI技术大大缩短审核时效。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临床兽医系副教授李梦认为,人工智能在宠物诊疗领域的应用,对于宠物医生与宠物主人而言均有一定意义。从宠物医生的角度来看,尽管医生在全科基础上会有专科发展方向,但人非圣贤,对某些疾病往往难以做到全面掌握。而人工智能能够协助医生对诊疗及治疗的全过程进行更系统的评估,从而弥补这一不足。
李梦再从宠物主人的角度分析,在诸多临床场景中,当医生向宠物主人提出疾病诊断相关概念时,主人通常会借助人工智能工具自行查询信息,进行自我科普。经过这一自我教育过程,主人不仅会对医生的诊断观点产生更高的认同度,形成正向反馈;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对于医生可能未提及的疾病知识点,主人还会主动向医生提出进一步诊断与治疗的需求。因此,人工智能还有利于在宠物诊疗中形成医患双方的双向正反馈机制。
总结
宠物经济的持续升温,让宠物险从新兴事物逐渐走进更多家庭。它既承载着年轻饲主对宠物健康的关切,也面临着医疗市场化带来的定价难题、规范缺失引发的纠纷、用户认知差异等现实挑战。
但从行业探索来看,无论是保险公司与平台对风控技术的升级,还是医疗端对标准化定价的尝试,亦或是学界对诊疗规范的呼吁,都在推动宠物险向更成熟的方向迈进。随着多方力量的凝聚,宠物险不仅将更有效地分担宠物健康风险,也将在 “饲主 – 医院 – 保司” 的协同中,重新定义宠物健康保障的边界,成为宠物经济中兼具温度与韧性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