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通信与数字化副部长Nezar Patria近日在雅加达的一场公开活动中表示,随着深度伪造技术(deepfake)的快速扩散,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平台需要提供AI生成内容检测功能,以帮助公众识别虚假信息、防范风险。他强调,这类工具应当向公众免费开放,并成为平台标配。

近几年,deepfake已经从小范围实验逐步走向大众应用。根据Sensity AI的统计,过去五年间相关内容增长了550%。Nezar指出,真实数量可能更高,因为生成视频和照片的应用程序已经足够普及,用户几乎不需要门槛即可制作。他认为,像Meta和Google这样的大型科技公司拥有算力和算法优势,本可以在内容鉴别上发挥更大作用。

在监管层面,印尼目前已通过《电子信息与交易法》、《个人数据保护法》、《数字空间安全条例》等多项法规,政府也在准备针对AI的专项监管框架,要求技术应用必须符合“伦理、有意义、负责任”的原则。Nezar强调,创新不能脱离安全边界,数字空间需要政府、企业与公众共同维护。

事实上,印尼社会对deepfake的担忧正在上升。反虚假信息协会Mafindo透露,印尼在2023年首次发现deepfake案例,如今扩散速度明显加快。据介绍,这类内容更多被用于网络诈骗以及政治相关议题。相应的,Mafindo主席Septiaji Eko Nugroho表示,当前,在印尼流传的诈骗类虚假视频中,deepfake已占据绝大多数。

在此背景下,印尼政府正尝试通过监管、技术合作与社会组织的多方联动,寻找平衡点。一方面,AI的普及带来效率与创意的新空间;另一方面,deepfake等衍生风险已成为数字治理绕不开的议题。对于印尼而言,这既是技术应用的挑战,也将是检验其数字政策能否跟上时代步伐的一次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