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t-864529_960_720

苹果今天发布了一部小手机,回到了iPhone5s,甚至4S时代的4英寸。有人会说,除了小之外,我没有看到苹果有任何一项能够真正激动人心的发明。看起来确实如此,与乔布斯时代万花筒那样的现实扭曲立场相比,这次发布会显得很令人遗憾。然而他发布的产品我喜欢啊。我哪里管库克是一个卖糖水的,还是一个改变世界的,只要他做出来的东西有人买就好了。

其实,如果说苹果的发布,是把一台正常机能的机器收进了一个小机身之外再无创新,也是一种比较不公正的说法,因为要把同样性能的设备做小可一点儿也不容易。为了给自己的品牌增加一个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以便营销——大家都知道做小的困难,但是做薄了却比较容易,所以这么多年手机厂商一直在做大屏机,跟大盘鸡也差不多;而手机发展史就是一部摊大饼的历史。

有人说,苹果现在推出小屏机是收割安卓的红利,其实现在还是iPhone之外都安卓的时代,这么说难道不是耍流氓吗?你知道iPhone用户当中有多少人也不喜欢越来越大的屏幕?前两天我还在咸鱼上专门花500块钱买了一台4S作为备机。

其实苹果现在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但是却在努力的把原有的产品线越做越小,小型设备的性能相应也越来越强,不再只是花瓶。我正在使用的全新12寸MacBook的崛起正说明了这一点。而在微软的阵营,各种二合一平板的推出,以至于更小的千元Win10平板,也是说明了同样的道理。

而对于现在还被困在PC架构当中,必须使用鼠标和键盘才能完成工作的人们而言,手机来做更多以前是电脑专利的事情,则是设备向着小型化进化的下一个里程碑。而手机原本的事情要让谁做呢?没错,要用手表来做。

尽管说了这么多,小型设备的最大障碍仍然是电池。可能很多设备故意做大的原因,也是为了容下更大的电池容量。尽管电池技术目前没有改变,但是快充可能会成为未来手机的标配。而且,小设备节省出来的空间,已经够你放好几个移动电源了不是吗?

笨重的大型机器代表蒸汽朋克时代的审美。用《诗经》的话来说叫“宜室宜家”,既作为生产工具,又可以作为家居的一部分。当年联想营销带有幸福之家软件的电脑的时候,总是凸显这个乳白色的大块头跟家里的欧式风格装潢相配。这样在关机的时候蒙上一层纱帘儿在显示器上,其他大理石浮雕一般的部分,你就当他是墙柱子就可以了。

所以未来,大型机的作用可能也跟藏了几千本*实体书*的书柜差不多,是具有一定经济能力,至少有自己房子的人才消费得起的。小设备才是我们日常使用的部分,可以轻松的带在口袋里面走,对于我们的移动办公大有助益。

与之相对的一个重大趋势,则是个人的原子化。个人不再作为螺丝钉,重复公司到家两点一线的生活,因此家庭或者办公室作为人们驻点的重要度自然在降低。我认为小屏幕是上天送给我们这些移动办公者的礼物。随着个人慢慢具备了自我工作的条件,他们的约束力、考核制度等等,也越来越不依赖于在一所固定的场所里面办公,个人的原子化将会成为未来社会不可阻挡的趋势。

有多少人为了北上广深优越的工作机会和成熟的工作环境,以及家里面舒适的生活状态和低廉的房价,而进行着两难的抉择?还有多少人是为了自己的另一半,而不得不忍受劳燕分飞的生活?如果个人就能够承接不同的工作任务,并且在任何有互联网的地方都可以保证继续工作,那么以个人为主体的社会生活,就将会演变成生活轨迹不同,但共享同样家庭生活的新型的“公社”制度。

国外甚至有人在身体力行的进行社会制度的更新。TechCrunch编辑Kim-Mai Cutler长期远程工作并居住在多个国家。她认为家庭在解体,美国青少年30%独居,为了人们构成生活共同体,发挥必要的社交功能,她尝试建立群居青年宿舍和配套的生活方式。Kim把一些拥有不同经历,但是却独自工作的人们,组合到同一屋檐下群居,创造了一个几十人合租的大家庭。他们的社交,包括共同吃饭等等,都可以弥补因为不强制在单位交往,而带来的人际关系上的缺憾。

如此一来,人类的共同记忆建构将更困难,比如早就过去回不来的万人空巷看《红楼梦》以及单位组织员工看《泰坦尼克号》。在同一所学校或同一所公司的同学或者同事这些词汇,有可能会成为历史名词——这可能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想法。但是呢,这样洗刷后剩下来的一些共同记忆,也少了更多的强制性,变成更加追随我心的理想化的追求,就像爱情这个概念在现代社会的进化一样。

我本人现在就正寓居于山城重庆的青年旅舍里面,使用一张宽阔的咖啡桌写下文章。这张咖啡桌由整个旅舍当中可能几百名住客所共同使用,而在这个时段没有什么人,就是由我独享,我并不需要为此而单独付费。而我正在使用的,则是我自己可以放在包里一直背着的设备——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笔记本电脑之一。所以像我这样的人,肯定会是iPhone SE的目标用户。

看完发布会,去交苹果税,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