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天朝,食品安全事件已经让我们提不起更多好奇心了。我想讨论的是,我们是否会愿意为去工业化的农产品支付点溢价?现在已经有好几家电商公司为我们做一些尝试了。
农人网是一家位于上海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司。与其他电商公司注重价格和渠道相比,农人网提出的是一种“重建人与食物的亲密关系”的理念。
他们做的事情说起来也很简单,亲身访问每一家提供货品的农家,为每种售卖的食物赋予背后的故事,然后打通线上支付和线下物流环节,让网民可以在线浏览、了解、付款,购买农产品。就像我们通过一个人的故事了解一个人,农人网让我们通过了解食物的历史来增加亲近感和信任感。
荒野牧蜂人是另一家提倡远离工业时代的电商。与农人网所不同的是,他们是依附在淘宝平台上的普通卖家,3年的时间已经创造了双皇冠销量,即已经成交了23989个订单。他们的使用完全没有任何添加剂的土蜂蜜和野生水果来制成蜂蜜食品。尽管价格是同类蜂蜜中比较贵的(大约是同类产品均价的2倍),但依然供不应求。
最后一家让我注意到的农产品店,则是白板报这个名博开的一个短期的淘宝店。作为已经在twitter和微博上建立了自己影响力的一个人物,他通过自己的信誉和社会化营销的手段,为自己的舅舅在3个月的时间内卖出了9695斤冬枣,总共成交订单1363笔。这里是他关于卖枣的一篇博客。
这三家电商网站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瞄准了农产品这个方向。而在售卖的过程中,媒体,尤其是社会化媒体起到的作用非常微妙。白板报的店主通过自己和朋友的博客、twitter、新浪微博进行宣传,快速赢得了关注、信任和销量。牧蜂人的创建者本身就是媒体出身。农人网则是一开始就打上了“社会化营销”的大旗。无论是文字的表述,还是媒体营销手段的精准使用,都让他们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自我营销产生了良好的关注度和销售成绩。
以上种种只能说明,社会化营销手段让农产品不经过工业化生产和检测就被用户认可成为一种可能性。然而,我还是要追问这个问题:你,我,普通消费者,是否会愿意为了这个去工业化的产品支付溢价?而我们支付的溢价,又是否足以支撑起一家公司,甚至一个产业呢?这个商业模式,真有成功的可能吗?
(本文作者为盛大创新院投资分析师顾旻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