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互联网的十年中,传统媒体的网站用户数与新闻门户网站相比差距巨大,传统媒体的网站几乎沦为非主流小网站。

“当时优秀的媒体按兵不动,事实上这是落后了,落后了8年到10年的时间。而后再去做网站面临很大的挑战,因为行业规则已经确立,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传统互联网的游戏规则,所以基本是跟随的战略。”南方周末新媒体首席运营官风端(本名:吴蔚)如是反思。

而在移动互联网的新浪潮中,老牌传统媒体纷纷搭上了移动互联的头班车,南方报业自2009年起做“南周阅读器”——智能移动平台上最早的中文新闻资讯类应用。

“南周阅读器”是一个试水之作,因为没有可参考借鉴的样板,在起步阶段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如何让高品质内容接受新媒体表现形式是风端最头疼的问题。谁也无法判断,在手机这么小的屏幕上面,怎样去呈现《南方周末》的特点,怎样去承载平均五千字左右的文章。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制作过程当中尽量地保持灵活度。换言之,是在有把握的地方做得更加本地化,侧重原生应用,在不是很有把握的、表现形式可能发生变化的地方,寻找对用户的阅读习惯影响最小的方式。让风端没想到的是,产品摸索到现在为止,大的框架变化很小,而他把这种“意料之外”更多的归功于运气。

《南方周末》报纸获得100万的读者用了15年,网站用了三年移动互联只用9个月,”风端介绍。

“传统媒体在10年前错失了一个抓住新媒体转折和变化的机遇,但是10年后的这次机遇绝大多数媒体都充分意识到了,有所行动,并且表现不错。相反在过去10年里曾经领导和制定这个行业规则的传统新闻门户,未必比得上。”作为南周新媒体的首席运营官,风端对自己的产品的市场前景信心十足。目前,南周阅读器在Android上有170多万的总下载量,iPhone130万左右,而iPad大概有140多万的数量分布。

以下是风端接受3G门户科技频道“移动互联网英雄列传”专访对话实录:

新形式如何服务于内容?

3G门户:新媒体的形式如何配合或者说服务于内容?

风端:我曾经跟国外的一些优秀的新闻学院中的老师、教授交流过,印象比较深的是美国马里昂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我们聊的时候,他说在传统媒体的年代,因为我们是一家优秀新闻学院所以我们知道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出来能够应付绝大多数媒体工作挑战。但是现在我不知道我们教给学生的这些内容,等到三四年以后他毕业,这些技能还需不需要,是否被淘汰了,是否还有没有用。

所以我们这个行业在这种挑战压力下来去试错。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风险就是,当你用出来了,证明它可以了,它很可能已经被潮流所淘汰。这是蛮纠结的一件事情。

3G门户:都有哪些方面的挑战?

风端:最重要的是对趋势的判断。对趋势的研判。举个例子,譬如说我们2009年做“南周阅读器”,做智能移动平台上的应用开发是国内最早的,当时国内还没有中文新闻资讯的应用。

它的盈利模式是什么或者它未来的方向、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移动媒体它的一些特性,它跟人更加贴近,它的使用更加方便,它的随时性、即时性我们看到了,因此我们判断它未来肯定有很大发展的领域。

3G门户:我们把这个问题具体到“南周阅读器”客户端上来,它的哪些功能或者设计遵循了您刚才说的特性?

风端:我们现在讨论的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到底更多的用Web的方式来去做表现形式还是用原生App的方式去做这个表现形式。

这两者优劣点是非常明显的。Web更加灵活,我可以很方便地调整它的表现形式,比如说一张图原来放在左边,后来又放在右边,这个调整是非常方便的。但是它的坏处就是速度会很慢。

而做成原生应用的话,它的好处是速度很快,坏处就是不够灵活。一旦用一种方式呈现,如果你想改变它就必须更新一个版本,一旦需要更新版本的话意味着相当一批用户可能不会去更新,就享受不到这个新变化带来体验方面的提升。

这个抉择就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开始做的时候会更倾向于用Web的方式。为什么?因为我们对现在做的这个原生应用的形式到底是否适合用户,还没有那么强烈的信心。后来发现用户反馈还好,就把这个方式固化下来,提升体验速度就好了。

iOS用户活跃度低于Android 竞争更激烈

3G门户:能不能介绍一下南周阅读器每天用户数,总的用户数,还有在各个平台上的分布情况?

风端:这个挺有趣的。我们2009年开始做,2009年最火的是iPhone,所以我们在iPhone上的表现非常好。但是从2010年开始Android用户数就超过了iPhone。到20105月份我们发布了iPad版。现在Android用户是170多万的总下载量。iPhone大概是130万左右。iPad大概有140多万的数量分布。

在我们看来这各个平台上面的用户,因为我们资讯所提供的内容是一样的。在各个平台当然有针对其不同表现形式会做一些适配和优化。但是总体上面我们可以看得出Android上面的用户活跃度涨得非常快。所以现在我们会感觉,Android用户忠诚度蛮高的,它在用户活跃度,阅读文章篇数、停留时间方面明显比iPhone高出一阶。

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因为iPhone上面的诱惑会更多,也许是其中一个原因吧。就是诱惑太多、好玩的东西太多,很难在某一个应用上更加专注。

3G门户:您认为各个平台用户相关数据是否合理呢?

风端:挺合理的。比如说我们的iPhone版和iPad版,由于做得早,都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新闻资讯里排到第一位牢牢不动。但是到后面,有更多应用来挤上这个榜,竞争非常激烈。

相反,我们在榜上面临的挑战,Android方面就没有那么大。我们猜想是不是业界对Android重视没有iOS更大。但是很有意思是,Android平台上做一个应用,维护升级难度会非常大,因为你需要针对不同的手机、不同的屏幕尺寸进行适配,维护产品代价非常大。但是它的好处是用户量非常大,用户量超过iPhoneiPad

移动平台用户数9个月达到100

3G门户:在移动平台上的用户和桌面互联网上的分布情况如何,比例是多少?

风端: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觉得挺有意思的事情。因为《南方周末》启动数字媒体项目是在2010年左右,其他的也是在060708非常集中。当初中国互联网起来,基本优秀媒体按兵不动,事实上这是落后了,落后了8年到10年的时间段。这个时候大家再去做网站、做桌面互联网也就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行业规则已经确立,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传统互联网的游戏规则,所以基本是跟随的战略。

用户数等等这些与传统的新闻门户网站相比差距蛮大的。于是乎大家只好在市场媒体里面进行比较,比如说我们用户150万、160万左右。我们曾经有一个统计,就是我们的报纸获得100万的读者,用了十五、六年的时间。我们的网站大概用了三年的时间,而我们的移动互联网用了9个月时间。

移动互联网真的对传统媒体来说是一个机遇,传统媒体在10年前错失了一个抓住新媒体转折和变化的机遇,但是10年后的这次机遇决大媒体都充分意识到,行动期待,并且表现不错,这个时候证明用户对这些也有比较高的忠诚度。

相反在过去10年里面曾经领导和制定这个行业规则的传统新闻门户,未必比得上。

新媒体读者与报纸重合度仅5%  不影响报纸销量

3G门户:能不能预判一下接下来的趋势,有多少用户从看报纸上转移到新媒体上,或者新媒体自己增长用户超过传统的?发展新媒体会不会对传统媒体销量有影响?

风端:不用做预判。单纯从数字上来说,对于《南方周末》来说,新媒体的受众数量早就超过了传统媒体。这个基本上不需要预判,它就是现在正在发生并且将来差距会越来越明显的。

但是其中有一个概念,就是确实不太存在互相的争夺。一开始这个行业里面,10年前欧美媒体有过这样的讨论,这几年国内媒体也讨论这个,比如说我们发展新媒体会不会对传统媒体销量有影响。其实我们做的持续跟踪和调查发现,以报纸读者为基准大概有5%的左右重合。更多的是有95%的报纸读者,不用新媒体使用方式。而新媒体使用人群,这部分人很少有阅读平面的习惯。

因此,这块绝大部分的比例你可以看做是,一个传统的新闻机构他的新媒体品牌下面获取的新用户。

3G门户:那么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占比情况如何?

风端:具体的数字我们还在寻找更好的模型、方式来去进行比较它们。但是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它们的重合度会高。

桌面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之间,在我们看来它不是一种竞争和替代关系。是在使用时间上,我们模拟想象当中一个理想的场景就是他在家、办公室上网站来作为我们的用户。他在路上的时间、朋友聚会的时间、洗手间(桶上时间)等等这块,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来获取我们的新闻资讯。所以说两者是互补的,两者曲线配合是衔接的非常流畅的。

新媒体商业模式的“1%原则

3G门户:数字媒体带来的新增用户群会给传统媒体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吗?

风端:肯定会带来新的商业模式。我们现在描述受众和读者时,多了非常庞大的一个群体。受众的增加,准确地说应该是“爆炸式”地增加肯定会对广告模式吸引力、它的广告价值会有大幅提升。

3G门户:除了广告盈利模式,有没有一些新的模式的探索?

风端:这是刚好这几年业界讨论非常热的问题。就是免费与收费的模式。从去年开始,默多克的新闻集团、《纽约时报》等等欧美大的报业集团、媒体集团都纷纷尝试用收费的模式。这个在国内也有相当多的讨论,并且有相当多的战略跟随者、尝试者。

非常有意思在新闻资讯门类下面欧美有一个经验,一般叫做1%原则。这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免费的新闻资讯应用,你收费了,那么你的用户会变成原来的1%。如果你是收费的突然开放为免费了,你的用户会增长两个数量级。这个统计规律是在欧美变成一个蛮普遍的经验总结,也是欧美版权意识、付费意识比较完备的环境里的规律。

我们顺着1%的原则再去看,去年有两个标志性的案例,一个案例是默多克新闻集团所做的在iPad上的专门日报,这是收费的。另外一个项目是《纽约时报》所做的包括网站、所有移动终端进行的付费项目。

正面的案例是《纽约时报》所做的付费计划。每个月给每个用户20篇免费看文章的额度。这20篇免费看,你超过后再由你判断是否付费。一般绝大多数用户一个月在《纽约时报》,免费的时候看不到20篇文章。而这样网站的实际流量和用户规模受到的影响是被控制在非常小的范围里面。然后它又为真正需要从《纽约时报》这里面获得更多资讯的忠诚用户身上,收取一定的费用。

从他们所公布的对收费项目的预期来看,我们会发现它是完全符合刚才提到的1%原则。他们的访问人次,当地每个月三千万人次,全球大概是四千多万人次的数量,再配合看他们全年的对于收费项目的预期,估计在大概有40万到50万的付费用户。

而且它有本钱,有三千万到四千五百万的用户规模去应对这1%原则。经过两个数量级的削减之后仍然能保持30万到50万的用户规模。

与此同时,我们也做过调查和分析。《英国泰晤士报》这是绝对的老牌严肃媒体。它们曾经也进行过收费的尝试。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做过调研会发现,它收费之后用户数当然大掉,它从英国排名第四的新闻网站跌落到20名开外,变成每日只有一两万用户访问的小型网站。从原来一个举轻若重有影响力的媒体掉到每天只有小几万的小众媒体。

而且最麻烦的是,通过其他第三方掌握的数据发现它,那一批付费的用户并没有因为自己付费而更加提升在它网站上的使用,他们停留的时间更少,阅读文章数量少了。这是非常奇怪和出乎意料的情况。

默多克之前有一个“阿莱西亚计划”,这个计划基本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纽约时报》收费了大概一年左右,发现它仍然是稳步地在探索,保持着一个很稳定的步伐。但是我们会看见默多克那边一会儿扔出一个项目来,很快地失败了。过一段时间又扔一个,就是屡战屡败。所以我们认为这块要基于更多的调研、分析、了解媒介传播规律之下,来做方案。它并不是简单地该收还是该免的情况,而是怎么收怎么免。

新闻资讯免费   精选和定制内容收费

3G门户:国内国情和国外不一样,市场情况也不一样,我们应该如何制定收费标准呢?

风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新闻资讯在过去10多年里面,大家已经养成了一个惯性——免费阅读,在中国推行新闻资讯的收费肯定难度会非常大。当然用户不会对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排斥,只要你内容好,他们付费是有可能的。

因此我们的判断是,最基本的面向最广大用户的第一层的新闻资讯的产品是免费的。但是在此基础上有更多的附加值,譬如说精选、面对用户定制的需求、更加个性化的定制服务,这些是可以考虑收费的。

3G门户:您所说的这些,目前有没有在客户端产品上有所体现?

风端:去年做过一些尝试,将我们几个资深评论员的评论文章做了文集,比如说《郭光东文集》等等,在App Store上收费。卖得还不错。

3G门户:定价如何?

风端:1.99美金。下载程度还不错。这几个都进了新闻资讯类付费榜的前三位。这个应用是绝对盈利的,而且对于作者本人也有蛮不错的回报。说明有相当大的用户愿意为其付费。

而且数字阅读,去年也有很不错的表现。有好几本优质的书都卖得相当不错。

尝试Html5但不会替换掉App

3G门户:对于HTML5应用和移动App,您觉得它们两个所处的角色有什么差异?

风端:默多克的好多收费战略其中有一点是希望绕开苹果,就是在iOS平台上,需要绕开苹果。因为苹果有一个基本的三七开,苹果拿30%,内容提供商和开发者拿70%大头,这样一个基本规则。

在默多克看来,这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他在多个访谈里都曾经流露出“我们得绕开这个,我们得有自己一个收费模式。”而且苹果又有规定,想把这30%留住,而对方又想方设法把这块抢过来。

表面看起来是一个收费的问题,到底这30%归谁。其实更大程度是表现出对一个应用的控制权的问题。所以很多欧美新闻媒体用了HTML5 App的方式,其中英国《金融时报》做的不错,做的基于HTML5的应用,非常不错,而且它们一直是收费的。这样完全绕开了苹果的审核,自行获取收益。

3G门户:《南方周末》在这方面有什么尝试?

风端:我们会密切关注。决定原生App还是HTML5 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网速。如果带宽太低、网速太慢,Web应用基本无法获得一个尚可接受的使用体验。这个阶段我们会尝试做一些HTML5的,但是不会像《金融时报》一样期待它替换掉原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