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本文作者为海丁网CEO程朝晖。所谓的IT人的职业新天地,其实也是海丁网对自己的定位,它为IT人才提供线上的主题交流社区、求职招聘以及线下活动信息等服务,希望能够搭建起个人和企业之间的智力服务对接平台。

 

知名作家、哲学家周国平对年少时的我影响笃深,他曾经在谈及职业观时提到,「最好的职业是有业无职,就是有事业,而无职务、职位、职称、职责之束缚,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例如艺术家、作家、学者,当然,前提是他们真正热爱艺术、文学和学术。」

 

这也是我们期盼的IT从业者未来理想的工作方式。

 

轻化的IT人

 

页游和移动休闲游戏的兴盛再次证明,由重而轻是趋势,IT人也必然存在这样的趋势。

 

越轻量化,才越能从实体的人或产品过度为服务,卷入更多生产者和消费方。生产者个体越能通过片段时间服务化来轻化,就能从’卖身’转为服务交易;生产者个体越能在位置分布化来轻化,就能从’飞人’转为LBS;生产者越能动态化与消费方的关系,就能从’被包养’转为随需自主交易。

 

IT人的服务消费化

 

最近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分享了风险投资人Fred Wilson的观察和观点,VC投资的风向正在从消费者转向企业市场。同样地LinkedIn的创始人Reid Hoffman在Disrupt SF 2012大会上提出了披上消费化外衣的企业市场将成为下一波IPO的浪潮,这对我们工作方式的改变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帮助企业更好地做事是改变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初创企业正在挽回企业软件在技术领域的呆头呆脑的糟糕形象。如由Facebook联合创始人创办的重塑任务管理的Asana;企业社交网络Yammer;刚刚提交了4亿美元IPO的申请的Workday,也致力于提供更好的工作体验。

 

工作方式的改变促使企业端出现了消费化的趋势。Freelancer.com,中国的威客网站也正在试图改变企业对于脑力工作者的消费化。从没有全职员工就无从保障交付,到见机行事外包合作,更到随时随需随地寻找专业人士咨询、培训和资源服务的动态需求将越来越盛,尤其会成为初创公司和高速成长企业的紧迫需求。

 

企业对于人才和服务消费化的趋势,可以帮助传统企业解决现实的人才’库存’和效率难题;快速弥补原有业务的短板,比如新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企业同样可以从消费方变身供应方,为老业务带来新增市场。

 

IT人的云端化

 

《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很好总结了互联网的三个信息发展阶段:信息从存储于桌面的文件,发展到网页上的链接,再到云上的标签。

 

IT人的海量职业数据,包括履历背景、活动互动、爱好兴趣、背书人脉,都组成IT人的职业流,在云端存储和展现,还能提供更高级的IT人服务云,实现企业对于IT人所提供的服务如全职或兼职的咨询、培训、产品和人力服务的消费化。

 

IT人的社会网络化

 

个体需要在群体中得以生长。基友文化的流行正说明以冷冰冰和利益为导向的QQ群的局限性,而以兴趣和愿景为主旨的社区形态,将能更好支撑个体和组织的生长。

 

如何建立这样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这些职业个体和组织的发展,在凯文·凯利的《失控》中给出了创建这样颠覆性且无中生有的IT人互联网服务云的九条定律。

 

对于其中的「边缘最大化」有些感悟:在经济的、生态的、进化的模块中,健康的边缘往往能够加快它们的适应性,增加它们的弹性,而且几乎总是创新的源泉。

 

好的销售管理代表了与客户的健康边缘,好的渠道管理代表了与伙伴的健康边缘,好的领导者代表了与广大市场的健康边缘,好的HR代表了与内部员工的健康边缘。因此着力建设更好的边缘,是IT人个体、动态社会化组织和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利用社交网络进行客户交融就是这几年领先企业特别看重的发展策略,不管是星巴克还是戴尔都建立了自己产品和服务与消费者的交融互动,更好深入客户及创新产品。

 

企业领导者和意见领袖目前也都更注重借助社交网络来实现与用户和粉丝的影响力传播。LinkedIn最近推广的个人社交媒体很快吸引了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布兰森(Richard Branson)、创新工场CEO李开复等领导者和意见领袖的拥趸,更高级的是这些社交互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好量化和不断调整他们的影响力传播策略;

 

IT人的职业新天地

 

马云提到员工在公司无非为了:1)今天的收入,是不是让员工比较体面,虽然未必可以买房子,但要让他们觉得有尊严;2)公司的文化环境,让员工在这里干几年是否可以成长起来?像阿里巴巴集团这样的超级大公司在考虑的社会性问题往往具有普适性,但解决的范围却又限于这些超级大公司的内部,所以更多中小公司和个体就只能野蛮生长了。这就对产生一个新型的社会的、开放的、互联的、移动的、个性的职业土壤和文化环境产生了需求。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新天地将彻底改变我们中大部分人的工作方式,从时间纬度的全职、兼职和自由职业等形态更多样,从组织纬度的个体、工作组、企业和混合等方式更灵活,从交付纬度的咨询、培训、产品和服务等类型更完整。而这样的职业新天地要能生存和进化,其在利益诉求上必然是开放共赢模式,而非私有利润最大化,自底向上建立共生共荣的规则,并不断调整优化。

    

在职业新天地的进化过程中,随着实体(IT人和动态社会化组织)的不断增多和演化,随着市场需求空间的不断引入和满足,随着供需双方的不断动态互动和交易,智能精准的关联和匹配将越来越重要。

 

这也符合互联网用户已经越来越”懒“的特性,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搜到什么,而最好是想要的主动送上门。HR不再陷于每天的人才数据筛选上,低效率的面试预约,而是好人才主动投过来找上门。反之从业者也不再陷于企业岗位的筛选和海投,而是好岗位主动发来邀请。

 

这样美妙场景的发生就要求职业新天地在演进过程中能更好地基于大数据、模型算法、机器学习和社交网络等方面进化,带来供需双方的有效关联、匹配推荐和精准营销。这些应用的场景也将衍生到兼职、众包、自由职业、智力商品和服务的电子商务等更多领域。我们期待和致力于促进这一愿景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