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躺床上突然想到这个话题,觉得挺有意思的,写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讨论。先来看看我的案例:
1、航旅纵横
我是从上海坐飞机回家,在回家前一天,就开始打开航旅纵横,来查看/确认航站楼、起飞时间,顺便看看航班的即时消息提醒。
因为表弟会开车去机场接我,我在航旅纵横上给他订阅了航班动态,这样航班的起飞、落地时间等会及时以短信发送到他的手机上。
而在我给他订阅短信之前,他为了接我,自己在APP Store上下载了航班管家。为什么是航班管家?他的回答很简单,在应用商店中搜“航班”,第一个出来的就是航班管家,直接下载完事儿(看来给APP起个好名字还真重要)。
航班管家、飞常准、航旅纵横的同学们,来给我们分享下春节期间的数据?
2、微信
微信是我在春节期间打开频率最高的一个应用。发朋友圈消息,看群消息,微信拜年,视频聊天,看公众账号的新闻等等。几乎是一拿起手机,就先看看微信,社交和阅读的需求基本都在微信中完成。
朋友圈和微信群,也比平常活跃了不少。借着假期,大家都有了闲暇时间,没事多唠几句,或者拍张照片晒晒自己的春节见闻。
关于拜年,很多朋友是在微信朋友圈或者群里发了拜年信息,并说明不再通过短信拜年了。微信更是在春节前推出了“群发助手”的功能,可以直接替代了短信群发。估计运营商要哭了。
还有朋友,春节在家直接给父母开通了微信,建个家庭群,这样以后就方便联系了。还能直接和父母在手机上视频聊天,省了电话费。
相比之下,微博我打开的频率要低很多。我平常把微博用于工作,微信用于生活。春节期间,用微博最多的是去“广场”中看“热门微博”,了解下大家都在讨论些什么,比如看看对春晚的吐槽啥的,就完事儿了。
程苓峰老师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也谈及微信与春节的话题,里面提及“只有在春节才能聚集如此多的人群,如此多的终端,人群足够无聊,足够渴望交流,时间足够充裕,交流足够便利。……如果在2月某一天微信宣布破4亿用户,不用惊讶。”
厉害不?
3、我查查
这个应用的出现应该会让不少人觉得惊讶。
先看看钱江晚报记者潘越飞的描述,他的家乡在浙江东部的一个小镇上。“别人送来的礼,一查,就知道那家伙把人情看多重;店里的东西一查,城里原来卖的这么便宜,想宰人,没门,赶紧给我按照这个城里的价格来一份。”
是的,我在春节期间打开我查查超过5次。用途只有一个,就是帮老妈查查看亲戚送来的礼值多少钱,然后老妈再按照同等价格或稍高一些的价格来回礼。对于扫条码查价格这事儿,老妈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之前我们曾经介绍过我查查和它接下来的发展规划(详见这里),已经有用户7000万的我查查,会在春节之后获得超过1亿用户吗?
4、墨迹天气
春节的时候用墨迹来查看当地天气,并告诉给爸妈,尤其是当有降温的时候。
另外,我还把这个应用着重展示给爸妈看。现在他们仍然习惯在新闻联播开始后,就坐在电视机前面等天气预报。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忍不住打开墨迹天气来展示,告诉他们可以随时查实时的天气,而且也可以查看好几天的,不用掐着点儿等着。不过,悲催的是,这个对他们的影响似乎不大。
之所以讨论春节期间使用的APP,原因很简单,这些实际的案例,或许可以让我们更多的去思考,如何利用春节(或重要节日)来进行应用的推广。
你呢?春节期间都用了哪些APP,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使用?欢迎大家来分享,我们将选取典型的案例补充进文章中。
再扯一个“题外话”,关于智能手机。
装APP的前提是得有智能手机。我问了60岁的老爸对智能手机的需求,大致如下:
可以有也可以没有,肯定不会花5000块买一个手机,1000块以下会考虑。不过目前还是在考虑,一次交两年的宽带费,运营商就会送一个智能手机。(看来还是运营商的渠道威武啊,如果还能直接预装上APP,估计效果不错。)
对智能手机的要求,首先是结实耐用,其次能看新闻就行。
上面的信息,仅供参考:)
————————
PS:动点科技微信公众账号,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或搜索“technode”。我们会每天精选创业文章与大家分享,也欢迎通过微信平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