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读者们都会抱怨,他们本国的媒体有过多哗众取宠的信息。政客们抢走了真正值得辩论的话题。真正的悲剧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所演绎。娱乐和体育界的名人生活信息被过度曝光。
也许在台湾这一切都表现得更为明显,尽管政治出现多极化,媒体已经成为各个党派之间都争相批评的对象。台湾的媒体如果不是压倒性的关注政治诽谤和献金等案件,就是关注食品安全,小道传闻,以及非常微不足道的琐碎的争吵事件。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在一个立法机关的争吵新闻边,发现关于日本色情影星的新闻,并不是一件怪事。
可能这就是一个成立不足三个月的新媒体创业公司“关键评论网”想要改变的现状。这家公司不知从何时开始,已经在台湾本地的学生和年轻专业人士的facebook时间线上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如果你在这个平台上很活跃,你无法忽视这里所发布的新闻。
在关键评论网的首页顶部,人们可以看到对于来自路透社和CNN等新闻源的世界各地报道的中文摘要。页面左侧是分享最多的热门文章。比如“大学老师劝告大学生:千万不要成为这六种人”。每一篇文章的旁边都是相当长的作者简介。如果原文不是中文,会在旁边用可以点击的标签栏给出最接近的原文文章。
尽管这些新闻也仍然在“大众小报”的领域之内,但是依然和当地本土门户网站联合新闻网(UDN)的首页形成了强烈反差。这家由当地大报《联合报》创办的网站首页,会推荐一位当地影星的罗曼史的大幅娱乐新闻作为头条。
时间已经来到了2013年,台湾的媒体竞争如此激烈,为什么这些年当中都没有产生类似于关键评论网这样的,以评论为主的网站?主要的中文评论类消息源都认为他们没有必要做这样一个网站吗?
给不读新闻的人们准备的新闻
关键评论网的联合创始人并不同意。“这件事情来的这么晚,我们认为是台湾媒体现在的乱象是由供需关系所决定的。因为台湾人喜欢这些没有意义的胡说八道,所以他们才出现。因为台湾人不想了解国际问题,所以台湾没有国际新闻。这可能是真的,但是与此同时每一个人都想要改变。所以现在是时候做一些不同的事情。”
他有足够的数据来支持他的想法,该网站自从8月1号正式上线,在第一个月底接受了22万独立访问量,超过了团队最初所希望的1万个访问量,到九月底,这个数字猛增到62万,在统计网站Alexa上,该公司的网站在上线第一周之后就跃升到台湾最多人访问的头3000个网站之内。每天排名都会上升50位,现在他们在台湾是第292位。比覆盖全台湾的711便利店的官方网站还要提前2位。公司现在有6个全职和8个实习生,已有70位个人撰稿人。
关键评论网联合创始人
钟子伟(Joey Chung)没有没有运营在线媒体的经验,但这一切经验写在他的血液里。他在台湾出生,两岁的时候举家迁移到密苏里州,在12岁他回到台湾参加了本地的学校。他在国立台湾大学的外语系,作为一位有才能的作家,出版了第一本中文图书。现在他已经出了六本书。毕业之后他锁定了一份《台北时报》的工作。这家报纸是台湾两张英文报纸的其中之一。在去单位报到之前,他首先去服义务兵役。
那个时候已经完成的家庭背景,让他能够有机会进入哈佛商学院,当他完成了在这里的学习,他回中国做日本玩具厂商的中国分公司总经理——这是风靡全球的玩具形象Hello Kitty的代理人。在2012年12月,一个白日梦般的想法,让他开始考虑为台湾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媒体网站。没有那么多的名人小道消息,没有那么多关于某个商店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琐碎新闻。
与此同时,他的一位老朋友,在台湾本地杂志商业周刊工作的杨士范(Mario Yang),也对于一份传统的印刷周刊工作而感到疲倦。他为了改变做准备,希望能够发布一个他们自己的,采用更加现代化的内容分发机制的媒体公司。
由于他们对于改变台湾的媒体类型有共同的兴趣,两个人制定了计划。用他们闲置的时间来创建关键评论网。两个人在四月份双双辞去了当时的工作。
两位创始人在创办之初就有一个远大的前景。“我们从第一天开始,就注意不要像一张传统的报纸一样运转。”
两人将平台目标用户做了一个基于人口学的特殊定位,年龄在23到34岁有教养的台湾人,他们能够阅读新闻,但是并不想看新闻,而且拥抱社交网络。在两个人看来,提供多元观点,不同声音,也就是碰撞的,相反意见之间的平衡,是很重要的一个目标。
“我们希望我们的网站是进步的,公平的,而且对你的生活方式添加价值。假设你是一位30岁的银行家,每天我们准备国际新闻的头条。这位30岁的银行家会读这些头条,在硬新闻之后,他可能会很好奇25岁的银行家怎样考虑金融产业,或者一位45岁的银行家怎样考虑金融产业。这将会通过专栏来展示他们的观点。所以这并非一个新闻聚合网站,这里有一半是新闻,另外一半是“亚洲的声音”,这有点像纽约时报网站遇到了facebook。”
关键评论网的内容标准和编辑流程。
这种目标人口定位并非巧合。有教养的,喜欢国际和生活方式相关内容的台湾人,更可能会花很多的钱。两位创始人希望,通过将他们的网站裁剪得适合这个市场,广告商可能会注意到他们。
“我们做的每一步,都是希望能够最大化未来的营收增长。从编辑,到作者,到我们的内容,所有东西都是紧密结合的,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些投给耐克,然后跟他们说,你一个月在雅虎奇摩新闻一百万新台币,你给我20%,我就可以更有效地帮你到达目标用户。”(编译:书航)(待续)
原文:The News Lens, a Taiwanese media startup, wants to move the island away from gutter journ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