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TechCrunch Shanghai国际创新峰会上,动点科技专访了高原资本的董事总经理涂鸿川。
谈及看好的投资领域,涂鸿川提到了移动互联网、硬件、在线教育。不过他认为,这些背后更本质或者说更看重的是用户需求,所有新的热点都是从用户普遍的需求中变化出来的。
另外具体在硬件领域,涂认为,可穿戴设备应该成为用户所有个人信息的终端,而纯软件也有很大的机会,比如基于硬件API去开发通用的解决方案,充分把用户手中已有的硬件利用起来。
以下为访谈实录:
1、您投资中主要关注的领域?
我做了18年的TMT投资,我们只投TMT领域。
具体来看,我们把目标放在那些只是在智能手机时代发展起来的C端应用上,我们说要以手机为本,就是不能是原本在PC平台迁移到手机上的产品。此外,我们也对硬件设备,物联网很感兴趣,你们可以看到Leap Motion,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在线教育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我觉得新热点是从用户普遍的需求中变化出来的。你看我们是奇虎的最早投资人,但奇虎上市到现在,美国本土就没有一家与他的概念完全对应的同类企业,这是因为奇虎满足的是中国消费者的特殊需求,这是美国那边的消费者所不具备的。
2、TMT包括科技、传媒和电信领域。对媒体方面,国内投资相对是不是不明显?
4-5年前我们投资了VIVA畅读电子杂志,目前我们看到它有了一个很扎实的用户增长。不同于现在普遍的新闻聚合类软件,它们只是短消息的集合,缺乏深度内容,而电子杂志就可以满足人们深度阅读的需求。除了付费购买版权内容,广告赞助也可以让这类应用获得稳定的营收。
3、现在北美一部分投资基金偏向投企业级应用,对消费者类应用投资欲望降低,你们却更注重C端,能讲一下这中间的差异吗?
我们在6-7年前投资了一家专注企业安全的公司网康。此前,他们一直表现平稳。但在过去2-3年,他们的业务需求开始大幅增长。原因是什么?因为企业对云端和安全的需求开始上升。现在就连银行和金融类企业都开始被迫转向云端运作。因为业务员要用手机推销,用户要用手机买保险,这让企业的业务必须上手机。
北美现在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环境。除了Twitter等最近上市的公司,其他很多上市的美股科技新股都是企业解决方案,比如Fireeyes。我们在美国也有一个Gigamon是对企业的,可以说,中国在走硅谷十几年前走过的路。
中国企业级别应用真正获得的大品牌客户,从我们投资的对象来看,他们的大客户是百度,京东,阿里,互联网金融,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我个人也比较偏好互联网企业的大公司,因为选择了这些B端,根本上还是对C端的。如果是传统零售业,食品,就都是几十年一百年格局不变的巨头;而互联网公司,可能十年就倒下一批,起来一批。要不是腾讯主动选择拥抱微信,现在可能腾讯就衰落下去了。
4、您对硬件创业方面的投资偏好是怎样的?
我觉得硬件即使起来了,纯软的解决方案也是一样有机会的,而且是很大的机会。我们可以基于现在所有硬件的API,提供一个都用上这些接口的通用解决方案。不能为了一个测量体征的新功能,就买一个新硬件。应该是利用你手头已经有的硬件。
我希望可穿戴设备作为所有个人信息和包括支付在内,个人生活的终端,这才能真正派上用场。我们不能说给用户一个心率脉搏的数据了事,用户不关心你什么叫大数据和物联网,你要根据他的心率数据,给他一个建议,它能够读懂。在数据基础上加上分析,给用户直接的解决方案。
5、对国内创业者有什么建议?
我觉得有一个很遗憾的地方,就是国内的创业公司上市的窗口始终没有打开。你看过去3年到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有很多。科技公司里面,有10家市值超过10亿美元,这样上市后CEO至少要占股10%,这就是多少的身价呢?
但是,现在中国的大学毕业生,都喜欢去做公务员。特别是在上海,因为比较安稳的方案很多,年轻人选择创业的很少,我们找创业者也很难。如果你要不仅赚很多钱,最重要的还实现了你的人生价值,那创业虽然风险很大,却是唯一的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