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tterstock_225995428

不是作者本人注:「锋评」,旨在用或犀利或感性的语言抨击或赞扬当下 IT 圈或令人生厌或充满朝气的现象或其他。友情提示,文章中的“字母读者”或作者假想或作者 YY,观点仅代表他本人或他的脑残粉一众。

标题起的有些欠揍,我好像已然默默的扇了自己一个耳光。

屌丝是一个抽象的词语。说的更具体些,就是类似于“米粉”的那帮群体自觉忽略掉3299

先来看一组数据。

  • 我国现有3.7亿辆自行车,位列全球第一;
  • 2014年1-11月,我国自行车制造业累计生产两轮脚踏自行车5635.5万辆,同比下降0.9%,全国规模以上自行车制造企业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5%,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1.6%;

不可否认的是,进军智能自行车领域的,都是互联网领域的公司,无论大的还是小的,无论是DUBIKE这样的完整单品,还是COBI这样搭配传统自行车即可实现智能骑行的智能系统设备。也确实,自行车亘古不变,市场需求又大,但多少缺少些极客元素,或者说,其并未跟上时代的浪潮。谁说车联网就一定是加油的,脚踩的就不行?

“说了再多的道理,你也做不出来一辆智能自行车!”这位A读者的观点颇有攻击性,怎么回答你呢?写稿子的不一定就要心灵手巧,就像解说员不一定会踢足球。

刚刚分析了市场,“废话不是!陈赫都知道!”B读者,我是很喜欢陈赫的,尤其是对李晨说的那句,“你是猪嘛?”闲言少叙。回到本文的主旨。为什么我说对于智能自行车初创企业来说,初期用户应该定位于屌丝。

我找到了几份为数不多且散落在民间的调查报告。(注:由于2014的报告还未出炉,以下均为往年资料)

  • 法制晚报面向北京的13所中学发起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北京中学生每天上下学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
  • 北京、国家统计局在去年做了一份调查,结果显示:与2010年相比,北京市市民选择自行车出行的比例从25.7%降至17.8%
  • 国家统计局在对扬州“城市公共自行车”做过一次调研,结果显示51.4%用户使用公共自行车上学、上班,锻炼健身的用户占18.6%。年轻用户比例最大,16~30岁占40%。

可不要小看学生、年轻用户。这些群体一般会购置800~2000元的自行车。而厂家将价位定在2000元以下,对他们来说是可以接受的(类比于小米手机的定价)。相比之下,骑行爱好者动辄购置的是大几千、上万的车型,而且对品牌要求较高,MARMOT这样的产品或许才能带给他们理想的体验。再说,就拿沈阳举例,其共有100万左右自行车(注:按照2010年统计99万量数据估测),爱好者数为10万,如此下探到高端品牌车的车主会再减大半。

有一点我认为做的很好,那就是,现在的智能自行车真的是自行车,而非“智能电动自行车”。一来降低研发成本,二来可以避免还没开始就已结束的惨剧:威海对电动自行车实行实名登记、广州则禁止其上路,深圳就更不用说了

“为什么要说电动自行车呢?”C读者问的非常承前启后,赞一个!

还是来一份数据,这是最新的数据:电动自行车在前年(2013)产量大增16.4%至2528.7万辆后,今年这一数字到了2627.6万辆(1~11月)+250万辆(我估12月),增长13.9%。虽然各地政令不断,但依然可以看到电动自行车的顽强不屈。既然自行车,包括智能自行车在内覆盖了学生、年轻用户,那么谁能承担起大任,占领大众市场的高地?没错,就是电动自行车。省时、省力的交通工具是他们的不二之选,而电动这种类型还不大可能在学生群体中流行:这不难理解,每一栋学生宿舍楼下停放的都是什么,大家都很清楚。

讲了这么多,问题来了:搭载那么多智能模块、设计的如此有逼格,卖到2000内是否有些亏?很简单,价格是有提升的空间,两条路可以走:一、丢掉最大的买方群体,瞄准极小数量的骑友做出体验一流的高端产品(高端?意味着品牌塑造的艰难);二、研发出真正动人的功能或设计(就目前来看都大同小异,又回到价格这一初衷)。

欢迎和我交流看完本期「锋评」后你的观点。请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题图: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