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tterstock_76406338

6月15日,一则关于“找记者”APP被关停的消息流传于诸多媒体微信群中。通知中这样说:【某媒体单位紧急通知】现传达总局人事司紧急会议的精神:某公司开发了一个手机APP软件“找记者”,目前已有一万多家企业和3000多名记者加入了该软件。该平台严重破坏了新闻宣传的正常秩序,有的甚至进行有偿新闻交易。目前中宣部正协同相关部委关闭该平台,处理处罚相关人员,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的要求,请各栏目科组秘书迅速在栏目组内通报此事,确保员工不加入此平台,如已加入,请尽快向综合部综合管理组说明有关情况。请各栏目科组于6月15日下班前向综合管理组反馈以下情况:1、是否已传达到每位员工;2、是否有员工参加此平台,并说明具体情况。

关于涉事的“找记者”APP,它的业务逻辑并不复杂,按照其创始人伍王应的说法,“找记者”项目的原因来自于滴滴打车等 O2O 模式,想做一个“滴滴写稿”。他曾表示,“每一个创业者都有创业的权利,每一个创业者都有被报道的权利。”

在“找记者”平台上,创业者录入创业项目资料之后,通过找记者的微信平台一键呼叫记者。下订单后,平台云端通过撮合机制将订单推荐给合适的记者,记者们抢单,创业者选择确认抢单记者并支付到平台、稿件的交付和修改,最终平台根据创业者发稿需求推荐给各大媒体发稿。

事件发生后,动点科技第一时间联系了找记者APP的创始人伍王应,他向动点科技表示,公司已经注意到了这一情况,正在向相关部门汇报反映。至于传闻中所称“中宣部正协同相关部委关闭该平台”,伍王应称目前并没有接到相关部门的通知或文件。“确实有这个情况,当时有群里在传这个事,但还没有相关部门找过我们,只是说他们在开会的时候提到了这个事,我们也正在主动向相关部门汇报。”伍王应告诉动点科技。

而传闻中关于找记者APP“进行有偿新闻交易”一事,几位曾使用该APP的用户向动点科技表示,在创业项目报道完成后,确实会收到酬劳。不过他们表示目前所在单位还没有发布类似通知。另外,找记者官方也会提供相应的有偿发稿服务,将创业公司的宣传文章发布到各大门户网站。

事实上,有偿新闻交易在相关法规中被明令禁止,2009年新修订的《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中的第十九条规定: 新闻记者不得从事与记者职务有关的有偿服务、中介活动或者兼职、取酬,不得借新闻采访工作从事广告、发行、赞助等经营活动,不得创办或者参股广告类公司,不得借新闻采访活动牟取不正当利益,不得借舆论监督进行敲诈勒索、打击报复等滥用新闻采访权利的行为。不过对于目前新兴的“自媒体人”,还没有对应的监管条例。

公开信息显示,找记者APP于2014年12月上线,是一款记者帮创业者写发稿的智慧共享平台,意在帮助众多初创型企业通过一键呼叫记者来帮助宣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2015 年底,“找记者”获得西山天使会数百万元天使投资。

实际上,从前两年开始,包括动点科技在内的很多媒体都开通了针对创业公司的“寻求报道”通道,媒体会根据产品的情况和市场环境做出相应的介绍于优劣分析,但这类报道并不收费。

在调查中,一位要求匿名的资深媒体人向动点科技表示,之前火热的舆论环境多少有点“惯坏了”创业公司。“现在的情况就是很多创业公司就把媒体当成自己的公关部,你帮我发稿是应该的,你稿子写完还得给我审好几遍,要是说我不好,那就是收了钱黑我。”他说,“实际上创业公司的产品报道本身就有点软文的意思,在被市场环境这么搞,媒体的功能就变味了。”

在今天,另一家科技媒体“品玩”在其文章中称,“创业公司对媒体的认识仅限于“媒体应该是个服务者”,一旦媒体开始监督创业公司,那一定是在收竞争对手的钱黑我,否则它平白无故为什么跟我过不去。在这样的认识下,许多创业者觉得,媒体的价值就在于能 PR 能服务。”

“我们不否认媒体行业里有一些灰色地带,这个依赖于行业自律于部门监督,但把这些灰色地带直接搬上台面,我觉得并不好,创业公司在被媒体传播的同时,也应该接受媒体的监督。”上述媒体人告诉动点科技。

实际上,互联网行业的创新并不鲜见,但无论怎样的创新,都应该有一个对应的底线。这一事件的出现,恐怕创业公司与媒体都需要作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