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4034653488

在个人征信首批试点名单公布27个月之后,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在一个公开研讨会上表示,八家进行个人征信开业准备的机构目前没有一家合格,在达不到监管标准情况下不能把牌照发出去。虽然对于个人征信牌照的讨论已经偃旗息鼓,但这样的回复依然是行业没有想到的。

在2015年8月,央行公布了个人征信首批试点的八家机构,包括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鹏元征信有限公司、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中智诚征信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在这之后不断有消息传出个人征信牌照下发在即,但目前这八家机构均未正式拿到征信牌照。

对于“没一家合格的表态”,万存知的解释是,八家机构进行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后,很快就开始了互联网金融整顿。在互联网金融业态不稳定的情况下,在这个领域征信业务怎么做还需要研究。同时,这八家机构都想依托互联网形成自己的业务闭环,在客观上分割了市场的信息链,不利于信息共享;在数据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根据有限信息进行不同形式的信用评分并对外公布使用,也会存在信息误采误用等问题。另外,这八家机构各自依托某一个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发起创建,在业务或者公司治理结构上不具备第三方征信的独立性。

如果以美国进行类比,占据市场主要份额的三大征信机构Experian、Equifax、TransUnion都保持着严格的独立性。中国的监管层也以此作为征信机构合规的依据,万存知在今年1月发表的一篇题为《征信体系的共性与个性》的文章中指出,“无论是市场主体的要求还是政府监管的要求,坚持独立第三方征信,有效防范征信活动中的利益冲突,是国际公认的征信准则”。

在中国,从事信贷业务的同时能否从事征信业务依然存在疑问。在参与试点的征信机构中,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的大型集团有比较完整的生态链条,涉及众多业务条线,本身是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在与其他业务捆绑的情况下,的确存在对独立性的影响——网络上不乏关于“刷信用分”的秘籍,甚至一些论坛还出现了“帮助提高芝麻信用分”的广告,触及贷款等场景时,势必会有潜在的风险。更何况大大小小的征信机构都有一颗平台梦,希望依靠征信形成自己的业务闭环,监管层对于独立性的的顾虑不无道理。

在首批八试点机构中,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和华道征信算是征信行业的老牌机构,第三方属性要强于其余四家,但他们遇到的问题是数据来源相当有限。相比阿里巴巴和腾讯,独立的征信公司没有什么大流量场景入口,而不同机构对于自身数据看得非常重要,生怕对手掌握了这些数据,进而使自己失去竞争力。另外,搜索行为、社交活动和电商消费产生的数据有多大的参考价值也经常被拿出来讨论,银行业数据往往更丰富、更准确,比如身份证、实名银行卡和消费记录等等,反而社交网络和电商平台中的数据更难去还原一个用户的真实信用。

万存知提到的另一个问题是,社会公众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空前高涨,而在行业缺乏监管的情况下,个人征信面临过度采信,从而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甚至出现被不法分子用来牟利的问题。根据2016年底发布的《网络空间安全蓝皮书》显示,从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网民因为个人信息泄露、照片信息、垃圾信息等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915亿元。

从理论上讲,如果互联网巨头通过对自己搜索行为、社交网络中的聊天记录、电子商务平台上的购买记录和收货地址等等综合在一起,那么人们将毫无隐私可言。尽管对于这些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各个平台都拥有良好的保护体系。但如果加入到征信体系中,哪些数据可以为征信服务,哪些属于个人隐私数据需要保护,什么样的信息可以采集,什么样的信息不能采集,这样的边界仍然需要严格界定。

央行对于金融业务的监管历来异常严苛,以二维码支付为例,在 2014 年 3 月,央行以二维码安全性存疑,需要等待安全验证为由,叫停了线下二维码的支付业务,只在私下默许微信支付与支付宝进行推广。直到去年8月,支付宝与微信几乎垄断了移动支付时,一份《条码支付业务规范 (征求意见稿)》才算正式为二维码支付正名。对待征信行业也是如此,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场景有了第三方征信服务的参与,但让大量的社会资本和许多没有征信数据处理能力、风险分析技术和金融服务基础的公司一拥而上——P2P公司已经证明了这不是什么好的思路,监管层的谨慎也是情理之中。

“一些基础工作、研究要做透,措施要稳妥,还要与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协调,需要时间。对于符合审慎监管条件的个人征信申请机构,人民银行将积极稳妥地尽快推进个人征信牌照发放工作。”万存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