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创办于2005年,由于其创办人是图灵奖唯一华人获奖者姚期智院士,这个实验班也因此被简称为“姚班”。
而“姚班”学生都是由全国各地的顶尖理工科学生组成,其中不乏理科状元和奥赛金牌获得者。“姚班”学生也因此被外界称为:中国最好的一批本科生。同时在产业界上,从姚班也出来了一大批人工智能领域的优秀创业者,比如百度曾经的最年轻的 T10 工程师、现任小马智行CTO楼天城,旷视Fece++三位联合创始人印奇、唐文斌、杨沐等等。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姚班”的影响力正越来越大。
那么,“姚班”的成功有什么经验可供借鉴?“姚班”对于人工智能的人才以及其发展趋势又有何独到见解?近日在姚期智院士加盟旷视科技Face++学术委员会并担任首席顾问的发布会上,姚班“家长”姚期智院士为我们一一解答了这些疑问。
创立“姚班”的初衷:不要埋没世界最优秀的人才
对于创办“姚班”的目的,在姚期智看来还是挺单纯的,“我当初开始设计这个姚班的构成以及课程的时候,心里面唯一的一个想法就是我们中国有这么好的年轻学子,尤其是在清华大学学计算机的这些学生,他们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在其他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这么优秀的本科生。”然而,早期出国留学并在国外任教多年的姚期智也意识到,“十几年前,中国不管是研究生还是大学本科的教育上,都有很多欠缺的地方,因此,我觉得这是对中国最优秀的年轻人的不公,也是中国一个非常大的损失。”因此,姚期智院士便在清华大学创办了“姚班”。
而在教学初衷上,姚期智院士的办学目标并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普通的计算机软件程序员,而是要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计算机人才。在此理念支撑下,姚班的教学模式特色鲜明: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上,注重基础学科,帮助学生建构夯实的基础知识;在教学实践环节上,注重为学生创建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和实践平台,包括美国两院院士、1985年“图灵奖”得主RichardKarp,2002年“图灵奖”得主、著名密码学家AdiShamir等都在姚期智院士的牵线下来到清华进行过学术交流。
“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如果学生无法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话,那么他将来的成就,不管他从事学术研究还是创业上,他们的眼光都没有那么大。”因此,姚期智院士表示其教学的一个重点便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最优秀的。“至于能做到多好,当时我心里也没有比较,但经过这么多年来看,我们确实做的非常成功。”姚期智院士如此表示。
人工智能取得的成绩并不令人惊奇
姚期智介绍深度学习最早使用的神经网络算法其实并不是什么新技术,至今已经有三四十年历史,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效果都不是特别好,直到最近几年才得到大的改善,并取得了人脸识别准确率超过人类、下围棋战胜人类冠军等好成绩。对与神经网络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姚期智并不表示意外。
“人类的视觉基本上也是一个神经网络,虽然计算机之前利用神经网络做不到(像人眼那么好),但要有自信,既然原理一样,那计算机利用神经网络,并将参数调到适当程度也一定有办法实现与人眼类似效果。从这个观点来看人工智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其实并不那么惊奇,因为一定能够做到。”姚期智表示。而要将参数调好,则必须要有大量数据的训练,姚期智认为大数据也是这次人工智能大爆发的功臣之一。
另外,姚期智也认为神经网络所取得的这些成绩实际上也给了我们更大的期望,“我们现在的神经科学依然是非常低端、片片断断看不全面整体的。那么这就意味着肯定有一条路能够通向真正的人工智能,虽然这条路与现在的一定不一样。”
姚期智认为要想真正实现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是基础,而在这个基础之上还可能需要更多跨领域的知识,而其中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最为关键。“你不只是计算机科学家,你应该是一个真正跨领域的科学家,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人类二十一世纪最有挑战性的一个问题。”
人工智能领域需要“聪明”和“有实践经验”的人才
小到企业,大到国家,大家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那么,对人工智能企业而言,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对此,姚期智认为相对于其他学科人工智能领域更加急迫地需要“聪明”的人才。“因为即使一个本科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或两个学期的积极学习以后,基本上只要你够聪明,就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研究机器学习的人了,就有可能马上脱胎换骨变成是一个对尖端问题的解决有贡献的人,所以说聪明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优势。”除了聪明以外,姚期智也认为拥有工业界的实战经验非常重要。“就像你在武当派将剑法学的很好以后,但是你没有实战经验,那你出去碰到高手可能一下子就被解决了。”姚期智强调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其实只要具备这两点就够了。
另外,对于人工智能企业是不是应该多招几个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生?姚期智认为其实本科生就已经可以做人工智能了。不过,姚期智也强调了博士生的一个好处:“虽然你现在出去也可以行走江湖,但就像武当派老师傅告诉你需要多学十年才能出师,这意味着你可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将来所能取得的成就也就更大。”
与互联网时代中国紧追欧美先进技术不一样,人工智能时代中国终于有了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目前,中国在人工智能的论文数量方面已经实现了“赶英超美”。然而,对于人工智能研究是否应该以论文为导向?企业是否也应该多写论文?这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问题。
对此,姚期智认为论文其实也有它的一些道理,“第一,论文给了一个有相对客观的衡量标准,使得一般的机构或者是大学能够有一个公正的方法衡量机构的成绩和排名;第二,对于做研究的人而言,如果你做出来的工作能够变成一个论文,能够在一个杂志或者会议上发表,这个将在精神上给你以鼓励的作用,就像演戏的人,有观众给他拍手。”
不过,姚期智也承认论文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我们不能够完全相信论文,但是他的存在还有一定的意义。”姚期智也有些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