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iphone3g-cm-shazam-0001上周苹果收购Shazam的事情,我还蛮有感触的。虽然2011年我趁着应用商店促销免费用上了SoundHound Infinity。但是的确市场上做音频识别的服务和技术有很多(比如Gracenote,又比如索尼刚刚砍掉的TrackID),为什么会收购Shazam?

在我看来,不管是Shazam还是SoundHound(还是它的前身Midomi),这些哼歌/听歌识曲服务都远早于iPhone的出现。1999年成立的Shazam在前智能机时代是这么玩的:用户听到歌曲,打一个服务短号码,让电话那头听到,然后自动挂断,歌曲信息以短信的形式发到用户的手机上。

2008年,随着iPhone OS 2.0和App Store的推出,Shazam成为了入驻商店的首批原生应用,显示了iPhone这款智能手机的便捷性和无限可能的魅力,它可以识别歌曲,更可以直接把用户带到iTunes或者YouTube的曲库。

在当时最经典的“There is an app for that”系列广告里,也有Shazam的一席,这段广告让还在上大学的我反复播放了不下50遍。The Submarines乐队的《You Me and the Bourgeoise》是iPhone 3G系列广告的主背景旋律,但只有Shazam的这版把这首歌的演唱部分展示了出来,非常巧妙。

从此之后,Shazam不是一方胜似一方的气质就一直吸引着我。2009年,Shazam更是紧跟苹果步伐,和慈善组织(RED)联名推出红色慈善版,他们也是第一个加入Red的手机应用此后Shazam就走上了融资的康庄大道,不过在如何变现的路程里,他们也进行了很多尝试,比如免费账户的搜索次数限制,和更多的服务进行合作,进军电视屏幕提供互动式广告解决方案

林肯公园和Shazam的合作,搜索他们的单曲,获得独家幕后花絮

从iOS 8开始,Shazam的功能被引入了Siri,只要在播放歌曲的时候问Siri,就可以接入Shazam进行搜索,甚至不需要安装应用。

另外,和Soundhound相比,Shazam拥有当下全球三大唱片公司(索尼、环球、华纳)的战略投资,和Beats耳机的情况非常像。也就是说,Shazam相比其他同类产品有着更多的唱片业人脉和基底。

2014年的一轮战略性融资,投资方包括环球、索尼和华纳的母公司Access Industries

和苹果长期的友好关系,音乐基因上的重合,始终让Shazam走在苹果的第一梯队,风风雨雨近10年,而苹果在电视领域的发力,也需要Shazam for TV的经验。如何通过应用和面对屏幕的观众互动,Shazam的团队比苹果早了三年研究。我想,这也是未来苹果始终需要给用户惊喜的地方。

从2008年到现在,我们见证了人们听歌习惯的变化。从过去广播、背景音乐、推荐、下载为主的获取方式,到现在数字化和串流,人们识别曲目的方式也完全不同。之前人们可能需要知道”经典欧美流行音乐1-003.mp3“或者”发烧碟01.wma“的真正演唱者是谁,现在这样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少。欧美DAB数字广播格式的普及,让广播里的歌曲有了名字;Spotify和其他串流音乐服务的流行和在公播领域的渗透,用户只要有相应的客户端就能把大堂里播放的歌曲带走;大多数人不再下载,也就不再有整理音乐文件标签的需求……

可以想象,Shazam在现在这个时代还能做出什么好玩的事情,和他”天生一对“的苹果又能得到什么。也许苹果可以通过Shazam发掘更多的歌手(一个无名歌手的音乐被很多人搜索),或者让用户发掘他们收看的电影/电视节目里更多的花絮,又或者帮助人们找到一首歌的更多翻唱版本,发掘歌曲背后的采样(苹果,赶紧收购Who Sampled吧)……总而言之,可能性是无限大的。

感谢这次收购又让我回到了9年前,那个不断重复播放30秒苹果广告的时代。

*之所以叫Reprise也是用了现代音乐专辑概念里的”重响“,因为之前的一篇苹果为什么要收购 Shazam做出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