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楸帆的《荒潮》以罕见力度刻画出一个我们在有生之年就可能身处其中的近未来时代。资本入侵对生态的破坏、人机融合、族群冲突,这些现已开始的进程将塑造一个超出想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类和机器同时开始升华与堕落,创造出邪恶与希望并存的史诗。

——中国科幻代表人物,《三体》作者刘慈欣

刘慈欣对《荒潮》的评价是——“近未来科幻的巅峰之作”。作者陈楸帆除了科幻作家这个身份外,还曾在百度、谷歌和诺亦腾工作过。这部后来使他名声大噪的作品,就是在谷歌任职期间利用闲暇时间完成的。

2012年8月,陈楸帆开始在最世旗下《最幻想》杂志上连载长篇近未来科幻小说《荒潮》,如今这部作品仍然是陈楸帆心目中最满意的一部。“大部分的作家回头看自己的作品都会不满意,总觉得下一部会更好。我也是这种心态。”陈楸帆说,但是目前看来,“完成度最高的”还是他在2011年开始创作的《荒潮》。

在陈楸帆的老家汕头附近,有一个名叫贵屿的小镇,这个地方从大约1995年开始接收电子废物,慢慢吸引了地方农民为处理场堆填该等废料,估计最多时有17万工人在贵屿从事相关工作。在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子垃圾处理场,每个工人平均每日只有15美元的工资,每日平均工作10小时,处理废物的手法也十分原始。工人通常会对电路板进行加热,以清除表面芯片并接合物,再烧熔电线等物料提炼出铜,并将强酸倒入河岸淋洗芯片,提出内在的金,或扫走打印机墨盒的调色剂。

2011年,陈楸帆回老家和发小吃饭,对这个地方产生了兴趣,随后开始了田野调查和资料搜集。《荒潮》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名叫“硅屿”的地方,原型正是贵屿。这座岛屿被进步浪潮抛弃,岛民对生态灾难习以为常,与电子垃圾共存。故事里有宣称要用环保技术造福硅屿的外来资本精英,有在底层苦苦挣扎沉湎于电子毒品的垃圾少女,也有为拯救受未知病毒感染的爱子而不惜代价的宗族老大……在人与机器交相辉映的共生时代,个体的灵魂与命运如同风暴中的苇草,彼此交织缠绕,在人类文明飞升前夜谱出一首恢弘、繁复、迷幻、黑暗的荒潮狂想曲。

小说出版五年后,我国生态环境部成立,针对贵屿电子垃圾污染的治理也初见成效。陈楸帆认为这说明《荒潮》的议题具有“科幻的预见性”。

谈到“科幻的预见性”,人们总会想到凡尔纳,想到《海底两万里》,想到那种种奇妙的巧合。“不过我不觉得自己是一个预言家,我写下的不是预言,而更像是寓言。”陈楸帆说,在他看来很多科幻小说中的想象变成现实,是因为有偶然性。“好比 一万本科幻小说中,总会有那么一两种变成现实。但是使小说内容在未来变成现实并不是科幻作家的追求,科幻作家希望能够给世界带来更多可能性,这些想象也许有一天可能变成现实,也有可能永远不会实现。”陈楸帆说,就像《1984》和《美丽新世界》一样,书中的内容不会全部成真,但它会成为思想的种子,激励、引导和警醒世人。

在陈楸帆眼中,一部好的科幻小说,应该兼具“科技想象和人文思考”,这意味着创作一部科幻小说需要更高的门槛。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和影视编导两个专业的陈楸帆在科技公司工作过近十年,一是因为这样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科技动态,二是因为亲自参与一个技术从概念成为产品会比仅仅站在一旁观望获得更多、更深、更多面的感受。

“在大企业工作可以获得近距离观察科技从业者生活状态的机会。”陈楸帆发现很多优秀的工作人员在很多方面都有所精通,他们不仅仅沉迷于代码、算法和数据,也会从独特角度考虑各种哲学问题,一个真实的科学家其实并不像传统科幻小说里描写得那么面目单调。

至于灵感产生的具体流程,陈楸帆说,它们大多迸发于他“有意识的自我观察”之中。高密度的思考、信息输入或者工作之后,人体进入放松状态,睡觉前、洗澡时或者跑步时是灵感的高发期。“去做一些不相关的事情,让潜意识去处理信息。”陈楸帆说,灵感的迸发如同电光火石,他会随手用手机或小本子将它记录下来。

陈楸帆的下一部小说将会很快面世。这部被他命名为《人生算法》的作品将给科幻写作界带来一些新的东西。“创新工场AI研究院副院长王咏刚创造了一套算法,让机器模仿我的写作风格,创作了一部分内容。”陈楸帆说,这一段“机器的语言”也会出现在新书之中,供读者玩味。

让机器代替人类写作,《人生算法》并非首例。在更早之前,微软小冰的诗集曾卖出不错的销量,也在读者之中引起巨大的反响。“小冰的诗我也读了,有些写的不错。但是诗歌的语言本身比较自由和活跃,相比之下小说写作需要更强的逻辑性和构建能力,难度也比诗歌更高。”陈楸帆说,《人生算法》应该是国内第一本记录了由机器人创作的小说的书籍。

“看完之后我觉得机器与我的写作风格还是有挺大的相似度的。”陈楸帆在新书发行之前先向记者透露了一点他的感受。“有点像先锋派作家的作品。”他说,但是目前看来,在逻辑上,上下文关系还不是特别紧密。

新书的发布,将使陈楸帆再一次获得与读者同台探讨的机会。《荒潮》发行后,很多读者通过微博、微信给他留言,分享读后感或者提出建议和问题。“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有时会过度沉溺于自己的世界,在不经意中跳过解释的环节直接陈述结果,但这对于读者来说就是很令人困惑的、甚至是具有误导性的。”陈楸帆说,多听听读者的建议有助于他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的问题。

陈楸帆认为,中国大部分的科幻读者应该是中学生、大学生以及刚进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并且专业应以理工科居多。“因为科幻作品的阅读门槛其实是比其他文学作品更高的。它相当于在传统小说的叙事之外还有一种新的世界观的架构和逻辑自洽的推演。”陈楸帆说,所以如果读者没有这种层面上的审美快感,那么所谓的“科幻”就会很鸡肋,而读者也会转向玄幻、武侠或者言情作品。“科幻读者的思辨能力应该普遍强于其他读者。”陈楸帆说。

最后,值得期待的是,《荒潮》已经卖出了英国电视剧版权,陈楸帆透露说,剧本应该很快就可以看到。“我其实还是挺期待的。因为我是一个比较open的作者,我希望电视剧能在保存原著精髓的前提下创作出一些不同的东西来。”陈楸帆说,电视剧剧本将由英国剧作家执笔,他本人远程参与创作。

此外,明年《荒潮》的英文版、西班牙语版和德文版也会陆续发布,这让陈楸帆看到了更多中文作品探索海外国际市场的可能性,让他感到兴奋。“我对自己的期待比较简单,就是继续创作能够让自己兴奋的东西。因为只有这样,创作才有意义。”陈楸帆说。


令人兴奋的是,陈楸帆将以志愿出品人身份现身2050大会,就科幻与创新展开无限遐想,与科研工作者一起互相激发,找到共同创新的模式和手段。如果你想了解科幻对历史上科技创新的启发,探索科幻在今天与科技链接的过程,从科幻中获得创新思维,那就来2050吧!和全世界的年青人一起,成为迸发改变世界的新生力量。亦或许,你也有极为科幻的想法和创新,这里有超过10,000平米的展示空间,超过100个展位,等待你的登陆。来2050,听陈楸帆讲述科幻故事,体验科幻与现实的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