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远毅资本由杨瑞荣创办于 2016 年,首期基金总规模 10 亿人民币,包括一支美元基金和一支人民币基金,专注于投资医疗健康和创新金融技术领域的早期和成长期企业。目前,其共投入了 34 个项目。

“做投资难,但有些人就是喜欢这样一个过程。”

杨瑞荣嘴上这样“抱怨”,但是他嘴角上扬的表情却出卖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显然,眼前这位西装革履、正襟危坐的投资人没有掩饰自己对投资的热爱。

投资的不变

2004 年是杨瑞荣投资生涯的元年,这个曾是中央政府机构的公务员转行了。接下来,他马不停蹄地描绘了自己的投资画布。

2004 年,消费大潮来了,他投了一系列消费项目。第一代互联网来临时,他投了正保远程教育,IT168 等将消费和互联网结合的项目。2010 年,他到了北极光,开始把消费和技术指南结合,并且瞄准了医疗和金融。华大基因、中科创达、安诺优达、燃石医学、微点生物、奕瑞影像、点融网、群星金融等在这时被其揽括。2016 年,已经是知名投资人的杨瑞荣创办了专注医疗和金融投资的远毅资本。

从杨瑞荣的投资轨迹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投资人的“变”与“不变”——变的是具体的行业标的,不变的是依旧犀利的判断视角。这得益于他曾经在政府的工作经历。“在中央国家机关做人事干部的经历让我练就了看人的本领。外交官的经历赋予了我对政策的把握和解读能力。”他说。

如果说“看人”的能力是早期投资人的基本技能,那么对政策的敏感与精确解读则是他的一项外挂技能。“正确解读政策的潜在变化,可以帮助指明投资方向。”杨瑞荣介绍道,比如政策从鼓励金融的创新到金融的重监管,远毅资本就及时把投资方向调整到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医疗领域,远毅资本投资国产医疗器械、基因测序等也都是和目前精准医疗等趋势相符合。“投资能够避免犯错误,离成功就近了一大步。”他说。

当然除了看人和看政策,杨瑞荣对市场的解读也有自己的独特方法论。这在他的基因行业投资方面得到很好地印证。

目前随着精准医疗的推广和基因测序成本的下降,基因这个曾经小众化的行业渐渐走向大众视野。一方面,市面上消费级基因形态各异的出现,测皮肤、测血缘、测酒量的应用提起了对基因的兴趣。另一方面,无论是制药还是癌症检测治疗等的医疗级基因应用市场也开始讨论起来。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基因检测复合增速在 35% 左右,2020 年有望突破 300 亿,更长远的潜在市场过千亿。

而这样的情况,杨瑞荣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洞察到。目前,基因行业几家头部公司华大基因、安诺优达、燃石医学、基准医疗都是杨瑞荣的早期投资案例。基因项目多起来后,质量良莠不齐。不过这并不能让杨瑞荣困惑。是不是优秀的基因项目,他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 第一个标准:在具体应用层面上是不是能够发力,行业的发力点有没有来。
  • 第二个标准:创业公司的技术和市场能力。“我们最近刚投的希望组就是符合这个标准的案例。”据杨瑞荣介绍,希望组是在全世界领先的基因三代测序公司,专注于将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和互联网前沿技术应用于基础生命科学研究和人类医学健康领域。

从技术层面上看,该公司是应用了三代技术的发展路径,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如华大基因等基因公司都处于二代测序。另一方面,他认为希望组的创始人对技术发展路径非常清楚,对应用点也抓的很好。而且该公司在人员配置上非常完整,拥有生物信息学和大数据领域的科学家。“第一,三代测序技术是一个非常光明的方向。第二,这家公司在三大测序的这个应用技术层面上有独特的优势。”杨瑞荣毫不掩饰对于这个项目的满意。也许希望组会成为杨瑞荣的第二个“华大基因”。

“从投资角度来讲,大家肯定是想在一个行业起来之前抓住这个机会。”他说。很明显,曾经对于华大基因的投资就是“抓住机会”。华大基因在进入大众视野前,曾花了十几年时间寂寞的给机构做科研服务,所以有人戏称华大基因是基因届的富士康。不过,当时杨瑞荣并不这样看:“帮别人做科研业务从表面上理解的确是代工。但华大通过基因测序的科技服务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对生物信息学的分析却是关键。”十几年的沉淀,在资源和数据的积累暗示着华大基因的实力。所以,尽管那个时候很多人持怀疑态度,杨瑞荣也决定参与投资华大基因。

投资是一场马拉松

“远毅资本”以及其英文名字“marathon“并不是一时起意的想法,这背后有其内涵。杨瑞荣是一个马拉松爱好者,他认为投资也是马拉松。所以他将基金命名为”marathon“,中文是”远毅资本“。

“远“和”毅“则是他的投资心态。”早期投资人要做好长期的打算。包括基金周期也要要长,以一个更长远的角度来去看。”他首先解释了自己对“远”的理解。“跑马拉松和投资一样,是一段旅途。旅途中的每个过程,我们都要去享受而不是抱怨。投资这个过程中,创业公司就是沿途的风景,我们想和他们共同成长,然后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是他对“毅”的解读。

对于投资旅途沿途的风景,杨瑞荣的心态其实是理性中带来一些平和。有的资本可能在偏爱行业的头部两、三家公司,但是杨瑞荣希望深入行业的细分领域。比如,他对于基因细分领域市场的划分就非常乐观:“就像唐氏综合症筛查,中国每年大概有近 2000 万的新生婴儿,那理论上来讲准妈妈都需要做这个检测,这有很多机会。事实上这个领域也产生了很多家上市公司。”他表示远毅资本在挑选领域时都是专业,垂直切有很多机会的领域,如像癌症个性化用药、肠道微生物菌群等。

当然,除了希望深入行业,远毅资本对于细分市场的热爱还另有“玄机”。“每一个领域的基因测试成本迅速下降,它的应用层面会得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机会,我们就试图去寻找这样的点。”他表示其实资本在早期投资的时候,并不能肯定哪个一定会成为头部企业,所以需要结合市场能力,技术能力去预判。不过他同时强调,并不会投同质化的企业。“我们不会在同一个细分领域投几家。不会为了布局而布局。”他说。

当然,就像杨瑞荣讲的,投资是一条长赛道,特别是医疗行业。“从新人到老兵没有速成一说,我从政府到投资,中间经过一个哈佛商学院的洗礼,才积累了很多商业基础和案例。”投资这条马拉松跑道上,没有捷径,只有坚持和清楚发力点。什么时候该加速,如何加速也是一门功课。

杨瑞荣强调“学习能力”是必备的动力机能。“基因测序、医疗和我的背景完全不相干,但是你得快速钻进去。而且要问到该问的问题,找到这个能够回答的人。”他认为永远依靠自己本身的知识去做投资,那是有限的。首先应该选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和行业内的专家探讨。然后像海绵一样吸收这些知识,把行业内的知识都吸收过来。最后再用宏观的角度去看问题。

“投资人需要低头看路,但是更多是要抬头看天。”他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投资人的前瞻洞察力,当然也会对创业公司形成极大的帮助。毕竟当投资人与企业结缘以后,后续还有大量的时间要携手共进。杨瑞荣也表示自己从来不会投钱了就当甩手掌柜。“我们会提供很多战略意义的决策讨论,也会给初创企业完善团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