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pixabay

你想不想要一个懂你的机器人?

人工智能是人工智障?导致我们产生这种”嫌弃“的原因,究竟是人类的要求太高,还是AI技术发展不行?

对这个问题较为理智地回答应该是:目前的AI技术总的趋势是非常喜人,不过因为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掣肘。但只要技术找对场景,研发出解决根本问题的、有实用性的产品,用户依旧会买单。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语音交互技术的应用,因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还正在发展中,所以它还尚未能实现像人一样“沟通自如”。所以,如果你用NLP技术赋能一个扫地机器人,用户可以接受一些瑕疵,但如果你用NLP技术来打造一个娱乐机器人,那用户可能就会充满怨言。

不过,人类对智能的要求一向很高,马云认为AI翻译过来应该是机器智能,“人工智能”这个翻译显得人类太自大。“人工智能”寄托着人憧憬的理想科技状态——机器人可以和人一样。那么,机器人变成“人”的关键是什么?竹间智能创始人简仁贤认为是情感。”无情感,不智能。“他说。

这个前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曾领导微软小冰及小娜的产品技术开发。他是电影 Her(《她》)的粉丝,他希望将那个具有丰富情感,能读懂、看懂、听懂、有记忆的AI带入现实世界。2015年,简仁贤创办了竹间智能科技。作为国内唯一具有语言、图像、语音三重人机交互技术,及“多模态情感识别技术”的AI企业,竹间智能希望打造一个像人类那样理解谈话者的情感、情绪与意图的机器人。

竹间还正努力使情感AI变得更“有用”。通过自主学习用户喜好和习惯,竹间 AI机器人已经能为人类提供行程规划、酒店预定在内的 30多项功能与服务。其应用场景包括金融、零售、教育等。

那么,什么是情感智能?为什么我们需要情感智能?怎么做到情感智能呢?

人类的情感非常复杂,说话者所传递的情感与字面意义,听话者所感受到的情感,然后再以怎样的情感去回复,这对于机器人来说是巨大的挑战。“过去自然语言理解都是一问一答,机器不懂人的情绪情感。情感其实是广义的,不满、高兴、疑惑都是一种情绪,如果没有办法理解这个维度,是无法交互的。“简仁贤认为,情感是AI技术进步的一个关键点。

“这些年,大家都被科幻电影所教育了,从电影《HER》到《西部世界》,人们对于AI的预期期待越来越高。但是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简仁贤从技术角度强调,需要认可这个差距,但同时也需要看到差距正在缩小:“我们已经看到很多AI技术落地,这个进步过程的关键点就是靠技术和人之间的反馈。”他认为这就是情感连接,我们在走向情感智能。

而从市场需求方面来说,他认为,整个经济已经从农业经济到制造经济再到现在的服务经济:“互联网带来服务经济,从打车到叫外卖,服务经济的最大问题就是服务本身成本的问题,满意度的问题,效率的问题,用户体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AI。”他提到服务业中间很大的群体如客服等,这类工作性质是与人打交道,所以情感智能在这些应用场景的重要性更是可见一斑。而之前的智能仅是做关健词,做模块,是一问一答的模式,无法辨识真正的语义和用户的真正用途。“有了深度学习,对话机器人需要去理解上下文,能够进行一个多轮的对话,可以把语义了解得更透彻,从各个层面读懂用户。”简仁贤说。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到情感智能呢?“情感流露的方式不只包括文字,语音,还是有视觉。”简仁贤表示情感识别是一个多模态的交互。所以,竹间融合了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人脸识别等技术,其自主研发的“多模态情感识别模型”能够精确探测用户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语言情绪等特征,识别喜、怒、哀、惊、惧等 22种人类情绪。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拟人化的情感交互模型和对话策略。由于情感识别的加入,竹间的机器人可以成为一个有温度的 AI导购或客服人员。

“我们传统的说自然语言处理,指的是文本处理,真正要做到自然语言的理解其实在做的是人机交互。人机交互不只有语言,也有声音,视觉。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是在一个语境下进行的。例如你是怎么样个性的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昨天干了什么事等等。机器了解了你这些问题就可以更好的和你互动。“他表示竹间目前可以做到这样的长期记忆,而一般狭窄意义的上下文理解只是短期记忆。

”短期记忆就是记得你几句话之前讲什么,再接下去。长期记忆就是建立你的用户画像,用户标签。“他说。如何理解简仁贤口中的长期记忆?假如你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女生,你昨天对机器人说”和男朋友吵架了“,机器人就知道你的情感状态,第二天早上它会在一定时机问你心情是否好一点了,形成主动式对话。

简仁贤介绍道,竹间把这些核心技术和基础技术赋能各行各业,比如虚拟助理。“我们没有办法帮所有的企业做应用的开发,场景太多了。所以我们提供整个平台,让各个企业在AI上面能够自己做二次开发。”他表示,竹间的Bot Factory机器人工厂开放平台是一个框架,有垂直行业的深度学习模型、数据和场景,也会提供通用模型。

目前,竹间在情感智能方面的努力已经有不错的成果。其客户包括唯品会、AWS、万达、中国移动、招商银行信用卡、腾讯等等。今年年初,简仁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竹间今年能实现收支平衡。这对于广大正在商业模式中挣扎的AI公司来说是一个非常欣慰的消息。对于商业化,简仁贤表示规模化即商业化。不过,目前大部分AI企业都是除了开放平台,都是定制化产品。定制化和规模化本身是否有冲突?

“我们可以规模化的定制化。我们给客户做定制化,其实是基于我们的平台。所以每一个定制化都是沉淀到平台。这样定制的速度很快,而且平台也可以逐渐深刻。很快就可以满足更多的场景,给一些中小客户使用,规模化就更快。”对于接下来的发展,简仁贤始终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