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底,还在上海大学读研的陈斌在校园里发现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排排刷着醒目黄颜色的单车。大学生对于新奇事物总是趋之若鹜,于是,在通往教学楼或食堂的道路上,总会看到一群群骑着小黄车的学生“呼啸而过”。陈斌与伙伴们因为小黄车的出现也爱上了骑车,常常相约周末骑小黄车郊游。

毕业后三年的陈斌在街头被我们抓住采访,他轻轻叹了口气:“现在找到一辆好骑的小黄车太难了,也很难见到一排整齐的车子,大学校园也不让共享单车入内了,押金也退不出来,也不知道是哪里除了问题。”

如同陈斌见证 ofo 兴衰的亲历者不在少数,在 ofo总部大楼前叫嚣和在 APP 上排队退押金的人曾经也是共享单车的信奉者。说来唏嘘,共享单车从新时期的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之一,到人人谈之色变的“创业黑洞”,一地鸡毛,仅用了短短 3 年时间。

这两年,被捧上神坛的共享单车从云端摔下,投资人的钱变成了坟场中数不清的“废铁”,上游供应商因共享单车的急刹车而库存失控或者被大量拖欠货款,最终关门歇业,而明星创始人们,最终要吞下自己及资本共同酿造的苦果。

2014 年,北大毕业生戴维和几个合伙人共同创立了ofo 单车,从开始的校园骑行,扩张到了全国,甚至蔓延到了全球各地。在这场竞相抢占地盘的战役中,ofo 一度是傲视群雄的存在,经历了大浪淘沙般的洗礼,最终与摩拜橙黄平分天下。尽管从一开始,共享单车就是一个烧钱的“无底洞”,但仍受到资本的垂青。据统计,ofo 小黄车一共完成了十余轮融资,获得过超过14 亿美元的注资。 其中 ofo 的股东阵容也颇为豪华,囊括了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滴滴、中信、DST、弘毅、Coatue、小米顺为等知名企业和投资机构。

作为共享单车的开创者,拥有北大系笼罩的光环,ofo 为何又会在三年之间颓然倒塌?在此前戴威的专访中,我们不难看出端倪,他不断的重复 “打仗”,“速度你不可能慢”,“你必须得快”。

共享单车的概念被炒热之后,吸引了大批玩家入场。从黄色,到橙色、蓝色、绿色、黑色等等各种颜色的单车涌上街头,据官方数据, 2017 年 7 月,全国共有共享单车运营企业近 70 家,累计投放车辆超过  1600 万辆。而原本立足于“校园单车”的 ofo 也坐立不安,终于,2016 年 11 月,ofo 在北京宣布,启动“城市大共享”计划,在北京市内投放小黄车。到 12 月份后,ofo 进入成都,厦门。此外,ofo 还率先发布海外战略,在美国旧金山、英国伦敦展开试运营,布局新加坡。在 2017 年头一个月,ofo 一口气杀入 33 个城市,基本完成主要一二线城市布局。

以量取胜,这是戴威的策略。为支撑这种快速扩张,ofo 还使用了一招:尽可能降低单车成本。据了解,一辆摩拜造单车成本超过 2000 元,而 ofo 主打轻便型单车,成本只有两三百块。量多低成本意味着单车返修率高,而高昂的人工管理成本和维修成本与制造一辆新车的成本相差无几,所以我们经常在街边看到一辆辆无人问津的报废小黄车。网上甚至流行一个段子:“ 10 辆 ofo 9 辆坏,还有 1 辆骑不快”。

质量问题是在街坊中问道为何不再爱小黄车的主要原因,同时,管理混乱监管不严也是 ofo 为人诟病的原因之一。曾在美国生活的大学教授告诉我们,在美国,共享单车是被严格管控的,街边、学校里都有划分共享单车专门停靠的区域。相比较而言,国内管理混乱,乱停乱放的现象屡见不鲜。社区与大学门口都贴牌明令禁止,共享单车不得入内。教授认为,共享单车作为社会公共交通工具,政府监管部门应早日提出监管条例,使其有序化。

ofo曾在滴滴出行和阿里两大资本间徘徊,也曾尝试过用押金或者骑车费来“自行造血”,可不管是继续“烧钱”竞争,还是自负盈亏,这似乎是一条无法走下去的路。最近这半年,ofo 小黄车负面新闻缠身,押金无法退回、郑州公司人去楼空、押金变成理财产品等。ofo 总部前排队的几百号人,APP 上排队的几百万人,他们都曾经应为小黄车的到来而便利,而现在以至以后,他们都不会再给 ofo 机会。在绝大数受访的人中,他们对于能够拿回押金并不抱太大希望,也有人说作为一家公司或企业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原本为便利而生的共享单车,成为众资本争夺的名利场,在其风口正劲时争相入场,在其没落颓败时又仓皇离场,留下一堆触目惊心的破铜烂铁。窥一斑而知全豹,ofo 的困境折射了当下共享经济的困境。从雨后春笋般爆发,到被资本追着走,再到风光过后,或卖身、或倒闭、或跑路,狼狈退场。

天使投资人云九资本王京接受访问时曾经说过,目前共享经济本身存在着众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他认为只有使用低频、高价位的物品才具有被共享的价值。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市面上目前风生水起的共享项目。

有人说共享经济凉凉,但在我们的街坊中,数十位受访者都表示,期待着并热衷于尝试未来能够共享的一切。未来的消费者都没有抛弃,我们又怎么能提前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