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汶川8.0级特大地震纪念日,12年前的汶川地震让四川省汶川县遭遇了重创,经过了12年的恢复发展,“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如今的汶川经济发展得怎么样了?

全国支援下的经济复苏

回顾汶川过去的12年,2008年之后GDP在一年的短暂下滑之后逐渐攀升,从2008年的13.6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58.4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也从2008年的11.68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34.8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8年的2.48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0.21亿元。

事实上,震后三年,中央财政在恢复重建的投入达到2200亿元,税费优惠、金融支持、用地保障、法制保障……一系列“顶层设计”为恢复重建提供了最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汶川大地震之后,全国各地对汶川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国家提出了“一省帮一县”支援对口任务,要求19个省市以不低于1%的财力对口支援重灾县市3年,对口支援的具体任务则包括提供重建规划,重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民房,提供设备、人才,鼓励企业投资振兴地方经济等。例如,广东省援建汶川县资金112亿元,援建项目702个;江苏省援建绵竹市110亿元,援建项目295个;浙江省援建青川县86亿元,援建项目547个。

各方支援之下,受灾县市的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都得到了重建,经济逐步复苏。据四川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到2017年,39个国定重灾县经济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8%,比全省年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其中汶川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年均增长率达15.3%。

12年间,汶川有近1万家企业在经济复苏中成立,平均每年约有821家企业注册。值得注意的是,在汶川震后的第二年(2009年),汶川企业注册量达844家,较2008年的360家增长了134%,可见震后经济在各方支援下得以较快恢复。

旅游业成为经济复苏亮点

近年,汶川大力发展“五型”经济,坚定实施建设康养汶川加速转型发展战略。汶川经济的灾后复苏也在经济结构上有所变化。

2008年,汶川县第三产业GDP占比比往年增加了近一倍,从16.58%增加到29.43%;2008年至2017年第三产业占比也维持在25%左右;2018年再次升至29.68%。

另外,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汶川县目前的企业行业类型中第一产业占比8.75%,第二产业占比10.28%,第三产业占比80.97%,其中第三产业服务业的企业占据了大部分。2008年-2019年,农林牧渔业、工业和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年均企业注册量分别为:91家、70家、296家和235家。隶属第三产业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企业每年注册数量,远高于农林牧渔业、工业和建筑业。

值得注意的是,汶川旅游行业表现亮眼,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汶川旅游相关企业超300家,其中在业存续状态旅游企业共213家,其注册资本主要集中在100万以内。

据介绍,汶川特别旅游区是地震重建后特别开发的纪念性和文化主题景区,由震中映秀、水磨古镇、三江生态旅游区组成。其中,水磨镇、北川羌族特色步行街、映秀民族风情小镇都是不错的景点。汶川水磨镇原来是由高能耗、高污染工业为主导产业,在广东佛山的对口援建下,转变为国家5A级风景区,还被联合国人居署授予“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截至2020年5月5日,汶川县五一劳动节共接待游客155627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584.96万元。

灾难过去十二年,时间的力量正在抚平幸存者的伤痛。纪念是为了更好地生活,铭记“5.12”,也看到汶川在灾后重建复苏的繁荣。在2020年的疫情艰难时期,这些力量同样能在未来给我们带来慰藉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