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至今,京东已经走过将近17个年头。从在中关村的线下店卖光磁产品,到在2004年转型进入电商领域,如今,京东从一个只有几十个人的小微型企业,变成了拥有十几万员工的世界500强企业。

17周年之际,京东也在完成新一轮的自我革新、自我蜕变。2019年以来,京东集团的组织架构悄然发生调整。刘强东逐渐卸任了多家京东旗下公司的高管职务,逐步移交经营权给各子集团CEO,更多子集团CEO角色前置,担任更多领导职责,而刘强东转向把控宏观战略。

两年内卸任88家公司,京东的“去刘强东化”

根据企查查数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至今,刘强东在两年内卸任了88家京东关联公司的高管职务,其中今年半年内卸任60家,2019年卸任28家。其中,尤其受到关注的是4月2日刘强东卸任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执行董事、总经理等职务,该公司为京东商城的运营主体,承担了京东集团90%以上的收入,因此受到外界关注。

其实,从2018年底开始,京东开始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多个部门负责人不再向刘强东直接汇报。2018年12月,京东内部宣布了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京东商城围绕以客户为中心,划分为前中后台,调整后多个事业群负责人不再向刘强东汇报,而是向京东商城轮值CEO徐雷汇报。

对于刘强东逐渐退居幕后,京东官方的回应是“很正常的管理动作”,不过也有声音认为,这一系列动作有可能是为了消解2018年发生的“明尼苏达”案件的负面影响,在这一事件之后,刘强东的个人名誉和形象大不如从前,在刘强东个人行为与京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况下,这一事件也对京东集团造成了负面影响。

种种迹象表明,京东正在“去刘强东化”,走上自我革新之路,希望通过公司内部组织架构的调整激发组织活力。

不过,在卸任了88家关联公司职务后,刘强东仍然在京东内部有强大的掌控力。京东最新财报显示,刘强东持有京东集团15.4%股权,为第二大股东,投票权为79%。

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刘强东仍担任7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担任28家公司的股东,对14家公司持股比例超过40%;同时还担任151家关联公司的经理或总经理,8家关联公司的执行董事。

京东的自我革新:从“铁腕治理”到“积木型组织”

在以往的资料中,京东的管理彰显着刘强东的“铁腕治理”色彩,公司的权力体系森严,奖惩考核机制的设计精密,管理方式高度集权,“军事化”管理旗下12万物流员工。而刘强东作为创始人始终牢牢把控着公司的主导权,京东集团给外界的印象是“京东只有刘强东,没有二号人物”。

(2018年前京东组织架构,资料来源:方正证券)

随着移动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为了应对线上流量趋向饱和,人口红利消失,刘强东2018年提出了类似的“积木型组织”理论,京东商城、物流、金融三大集团都重新改组成为“前台、中台、后台”,这次调整被称为京东史上规模最大的组织架构变革。其中,前台指离客户最近,按照场景、客户类型划分成敏捷小团队,建立灵活、创新和快速响应的机制;中台为前台业务提供“标准化”的产品 ;后台为整个商城提供基础设施建设。

这种架构模式与阿里巴巴的“大中台,小前台”模式相似,能够打通内部资源,联合各个业务单元打造大数据中台,打破组织界线,实现数据共通共享,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公司战略调整:从零售向技术和服务延伸

组织架构调整之外,京东相关配套的公司战略也在更新迭代。

今年5月19日,刘强东在京东内部信中指出,京东作为连接产、消两端的互联网公司,拥有扎实的供应链体系和数据基础,有机会也有责任积极主动地拥抱下一个智能时代。2020年,京东已正式更新了集团战略定位:京东集团是一家“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集团要将供应链的优势发挥放大,并应用于产业的场景中。这意味着京东的业务方向从零售向技术和服务延伸。

近期,京东发布的2020年一季度财报成绩喜人,第一季度营收1462亿元,超出市场预期,比去年同期增长20.7%;京东预计第二季度营收1800亿元至1950亿元,同比增长20%-30%。看样子京东的自我革新之路已经开始取得一定成效,业绩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