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ken、DeFi、DAO、智能合约、NFT、GameFi……这些熟悉又陌生的词汇勾勒了下一代互联网的迭代方向——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用户主导、去中心化的价值网络。
从可读、可写到拥有对自身数据的控制权,Web3.0对互联网底层逻辑的颠覆和建立新秩序的应许令创投界心驰神往。在国外风险基金积极投资布局上述Web3.0产业生态的同时,国内的政府和头部互联网公司也纷纷投身于联盟链的建设,并陆续落地了政务、商业、民生等领域的产业区块链项目。
但国内近期却出现了一种声音,认为中国不具备产生Web3.0的土壤。本文试图从区块链的技术特征、国内已落地区块链项目的实用性等方面厘清本土Web3.0产业的发展脉络,及其区别于国外以加密货币为主的货币金融体系变革的独特价值。
公链与联盟链:中外Web3的两条技术路线
Web3.0是一个基于区块链的宏大构想,谈到中外Web3.0的差异就不得不提公链与联盟链这两种区块链的区别。
公链具备高度开放性、访问门槛低、数据公开透明且无法篡改,被认为是真正完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联盟链则由多个机构共同参与管理,每个组织或机构管理一个或多个节点,隐私保障良好、交易成本低、交易速度快。二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公链具备联盟链所没有的代币激励层,因而前者也被称为有币区块链,后者被称为无币区块链。
公链与联盟链也构成了如今Web3.0应用的两大方向——数字资产与产业区块链。
在市场实践与发展中,国外的Web3.0变革主要围绕加密货币的投资、交易布局展开,各条公链上产生的加密货币项目和交易所欣欣向荣,数字货币钱包、去中心化自治组织、NFT交易平台等相关产业快速扩张;而国内则早已禁止代币发行融资并持续打击虚拟货币炒作与挖矿,对Web3.0的尝试也是从实验室开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研究与普及,进行相关产业落地。
许多人将数字资产作为Web3.0的核心特征,并据此断定国外的Web3.0发展遥遥领先,国内没有真正的Web3.0项目,基于无币的联盟链只能从事极度边缘化的应用。
但从技术路线来看,公链与联盟链并无高下之分,二者可依据不同的需求应用于不同的场景,公链的应用也并不具备所谓单方面的绝对优势。
事实上,在区块链的加密货币应用领域中,除了最早的比特币,后来经去中心化系统发行的各种新兴代币并未带来更有价值的共识。本质上是因为没有一个中心节点可对其进行系统维护,公链上产生的共识都有一定的限制。
且绝对的“去中心化”是效率的天敌,因为需要经过每一个网络节点的确认,公链的交易速度远逊于联盟链。
更不得不提的是,虚拟货币本就只是区块链技术的一种低端应用。而每一次加密货币大跌行情都留下一地鸡毛,所谓创造财富的去中心化体系最终其实指向了一个又一个博傻骗局。
我国之所以实行“币”、“链”分离的原则,就是为了确保虚拟货币的炒作不波及区块链技术的开发利用。在区块链发展初期,国内就已提出将主要精力放在技术突破和生态完善等方面,在区块链发展的成熟期,我国也积极引导区块链技术支持实体经济、落地于国计民生,包括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等方向。
脱虚向实:无币区块链与区域经济共舞
现实社会的经济、商业和治理脱胎于业已形成的法律、规则和文化习俗,受到中心化的制约。Web3.0若要在加密货币之外有所建树就必须遵循上述机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具备典型服务器节点中心化特征的许可型“联盟链”,才是更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
科技博客品玩创始人骆轶航认为,在一个计算节点相对中心化的区块链网络上建立“联盟”,在有法律法规和监管参与“中心化”治理并成为最大共识的前提下,实现交易、缔约与彼此联动的效率和安全最大化,可以为中国的政府、组织和商业机构和消费者创造更多实际的价值。
在联盟链的发展中,IBM是国外BaaS(区块链即服务)的领跑者。在国内,腾讯、百度、京东、蚂蚁集团、B站等头部互联网公司,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平安等金融机构以及趣链、天河国云等区块链技术服务商都构建了自己的联盟链,国企、政府、高校、研究院等联合研发的BSN、树图链、长安链、星火链也陆续建立。
服务场景方面,联盟链主要覆盖了食品、版权、司法、医疗、保险、征信、税务、碳交易、供应链金融、商品防伪溯源、物流运输和生态保护等方面。除此之外,还致力解决区块链底层公用基础设施和知识产权的自主可控问题。
日前发布的《Web 3.0前瞻研究报告》认为,web3.0有望从技术、产业、经济三方面变革互联网。下文仅以粤港澳大湾区在数据、贸易、金融等领域的三个区块链创新应用案例,说明联盟链在促进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产业链完备、“一国两制三法域”、“多中心组团发展”……大湾区的种种特征决定了,其与内地的互联互通以及区内各城市间的深度合作需要区块链这种底层基础设施的支撑。
目前,大湾区已积累了区块链发展的独特优势,上文中领衔布局联盟链的腾讯、平安等公司总部都位于广东深圳。一大批联盟链项目在大湾区落地,极大加快了粤港澳大湾区区块链开源生态的发展,并释放出赋能传统经济、增效新兴经济的巨大潜能。
案例1.
香港、澳门与大湾区内地城市间截然不同的数据转移管理规则是各地深刻制度差异的直接体现。受法律规定、操作成本等影响,大湾区“数据孤岛”问题突出,而统一各种正式制度与规则也并不现实。
在数据跨境方面,基于FISCO BCOS打造的粤澳跨境数据验证平台推动了可信数据跨境使用。利用区块链分布式、可追溯、不篡改的特性,由数据权属主体提出诉求,由专业服务机构依托哈希值比对,验证数据来源真实性及数据内容无篡改,进而实现可信数据的跨域交换。平台主要为粤澳两地机构、居民提供安全、可信、高效的跨境数据验证,服务于跨境资产证明、跨境银行开户、跨境资产抵押、跨境财富管理等业务场景。以资信信息可信验证服务为例,该平台成功将澳门居民申请资产证明相关资料的流程缩短至5分钟。
案例2.
港口作为连接重大贸易和物资流转的核心节点,涉及买方、卖方、物流、海关、税务、银行、保险等诸多协作方,数据共享需求大、节点互信成本高、相互协作难度高。
2020年11月,招商局集团与平安集团共同搭建的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物流及贸易便利化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平台以大湾区港口物流为应用场景,以跨境贸易关联方上链信息交叉验证,识别贸易真实性,用于解决人员、货物进出港,进出口企业贸易融资等场景中的现实问题,提升服务港口运营效率,降低企业贸易成本,并提升人员、货物通关体验与通关效率。
平台上线以来,每年为船公司节省报关费超2400万元。依靠合理安排国际班轮与内河驳船之间的衔接,码头企业将平均5.7天的堆存期缩短至2天以内,极大提高了码头场地和集装箱周转效率。
案例3.
由于央行征信系统无法覆盖非信贷人群或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授信场景中,有时需要引入市场化的征信机构。但这类征信机构通常具有很强的区域属性,给企业异地贷款融资造成了不便。
在央行统一领导、央行广州分行的指导下建立的“珠三角征信链”以区块链技术为保障,实现了跨区域、跨系统、多维度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互通,助力银企融资对接,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
启动一年多以来,“珠三角征信链”为207家金融机构开立查询用户1.47万个,累计上链授权9.77万笔。依托该平台,金融机构累计授信5.23万多户,金额3233.48亿元。
通过打通数据等各种要素的流通渠道,区块链这一数字经济的关键底层技术拓展了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新疆域,将大湾区一体化引入2.0时代。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与基于所谓去中心化的公链建立的数字资产生态相比,由国家机构或政府组织把控部分节点的联盟链为实体经济中的各种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可能性。中国式Web3.0为实体经济带来的种种实实在在的助益,不应也不能被忽视。
开放开源:中国特色Web3的实践路径
从全球视角来看,Web3.0的前景还不明朗。而在国内,作为区块链服务平台Web3.0潜力巨大。IDC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BaaS业务市场规模达1 .88亿美元,增速达到92.6%。
当前,我国的Web3.0还存在技术基础薄弱、炒作诈骗的金融风险以及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等障碍,发展之路任重道远,需要政府、企业等多个主体共同推进。
具体来看,Web3.0建设需要政府主动向市场开放刚需的应用场景,在政产学研用的合作链条中发挥企业的创新带动作用,通过可审计和形式化验证的源代码打造符合用户主导精神的开源生态,重视区块链等数字经济底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政企协同治理能力、建立新型的监管规则,以应用落地牵引技术迭代,在实践与反馈中促成web3.0的可持续发展。
近期,国内政府也首次将探索NFT交易平台建设及其资产数字化、推进Web3.0的关键技术纳入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此外,随着数字人民币的进一步推广普及,我国未来也有望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探索数字资产的应用。这些都预示着中国的产业区块链终将推动web3.0时代的到来,web3.0革命必将在中国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