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线8年多、筹资额一度占据国内顶流的众筹平台京东众筹正式宣布了暂停运营。作为P2P网贷之后互联网金融的又一大风口,国内的互联网众筹市场也曾经历野蛮生长,平台数量在几年内迅速膨胀至几百家。2016年,京东、淘宝、苏宁等电商集团旗下的众筹平台的筹资额遥遥领先,最高时合计占据了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但随着监管细化以及用户体验始终未改善,在之后的几年里,众多独立的中小型众筹平台数量加速凋零,头部平台的吸金能力也明显下滑。在产品众筹之前,京东的股权众筹业务也早已转型。若既不能盈利也无法重现昔日的高人气,众筹业务对于大型互联网集团来说实为鸡肋。在硕果仅存的几家众筹平台中,京东不会是最后一个退出者。

双风口的爆发与湮灭

中国的众筹业务起步较西方稍晚。2011年,我国第一家互联网众筹平台“点名时间”上线,奠定了我国互联网众筹的元年。

2014年7月,京东众筹正式上线,同期,阿里、浦发银行等重量级玩家入局。上线3个月内,京东众筹总筹资额就达到1亿元。截至当年末,全国众筹平台数量已达到116家,国内众筹平台累计筹资规模达4.5亿元。

2015年,京东众筹上线了股权众筹业务。除去公益性质的捐赠式众筹,在平台业务实操中,以公开、小额融资形式为小企业募集股本的股权众筹和以实物或服务作为回报的权益型众筹是国内大多数众筹平台单一或混合经营的主要业务类型。

适逢智能硬件在国内市场初步爆发,此后几年间,智能硬件风口与互金风口的叠加造就了国内众筹市场的一个小高潮:据众筹家旗下人创咨询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正常运营的众筹平台为532家,全年成功项目实际融资额高达217.43亿元,同比增长了55.3%。

但风口的助力很快成了反噬。2016年4月,国务院开启了为期一年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活动,股权众筹和网络借贷、网络支付一起被纳入整治范畴之中。叠加此前证监会对涉及股权众筹平台的专项检查,仍在运营中的部分股权众筹平台逐渐转型为非公开股权融资平台或PE/VC。

同时,随着技术升级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智能硬件市场不断成熟并成为大厂物联网布局中的关键环节,一些原本只能通过众筹才得以继续的项目也进入了诸如小米生态链等大企业的生态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进入众筹的项目数量。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月底,我国处于运营状态的众筹平台仅剩下59家。当月仅有2个成功的股权项目,实际融资额为164.55万元;权益型众筹平台中,小米众筹、苏宁众筹、摩点网、淘宝众筹、京东众筹等5家头部平台当月共成功381个项目,实际总融资额仅为1.62亿元,其中,京东众筹总融资额530.92万元,约为同一年成立的摩点网融资额的一半。

跑偏的中国式众筹

成立于2009年的Kickstarter是美国最早的一批众筹平台和现今全球规模最大的众筹平台之一。kickstarter的运作模式十分简单:平台一头对应创作者、一头对应出资人。项目、创意的提供者即资金的需求方在 Kickstarter平台上进行申请,Kickstarter会对项目进行审核,通过后放在网站上向公众展示并筹集资金。由出资人出资支持创作者的创意,见证新发明、新创作、新产品的产生。

在Kickstarter众筹平台上,资金需求方通常会设立一个筹资期(一般是30天)和筹资目标,如果募资超额即项目众筹成功,相关投资人可以根据不同的投资额度获得相应回报,Kickstarter会收取募集金额的5%作为佣金;如果募资不及目标则宣告项目众筹融资失败,平台不收取任何费用,所募得的资金将自动返还出资人账户。

官网数据显示,Kickstarter从成立至今,已经为将近227943个项目成功融资超62.8亿美元,支持者总数已超过7013万。另悉,游戏类、设计类、科技类项目分别占据kickstarter筹资金额的前三位,为其带来近七成的收入。

我国最早的众筹平台点名时间曾一度是Kickstarter模式的坚定追随者,曾以国内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十万个冷笑话》连续收获两个破百万项目。除了艺术,硬件也是点名时间专注的众筹领域。但由于部分众筹产品缺乏实用性、制作工艺较差、回报期用户体验较差甚至科技产品频频跳票都造成了中国版Kickstarter的水土不服。

2014年,点名时间开始向新品首发预售平台转型。与支持尚处于构想阶段、不具备量产能力的项目相比,国内众筹平台从此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即将已具备量产能力或已经量产的产品放到众筹平台上进行预售,将此作为一个营销渠道,借此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规模。参与产品众筹的用户可以在类似于“团购”+“预售”的模式中,通过较低的价格获得不久后发售的产品。之后,小型的项目方可能会以预售量等较高的市场反馈数据进一步谋求股权众筹,并将募得的资金投入下一代产品的研发中。

回顾国外最早的众筹模式,平台中出资者所承担风险和获取收益的方式已十分近似于创业孵化器或风投机构。但相比于普通的个人出资者,专业投资基金可以通过每年投资数十个项目降低风险,并从极少数成功标的中回收成本与收益。

在美国另一大众筹平台Indiegogo上,支持科技类产品的出资者多为40岁以上高净值人群,年收入中等水平为8万美元以上,其中不乏公司高管。反观彼时国内众筹平台的用户群,对科技产品感兴趣的多为收入相对较低的年轻人,其在投资方面的专业性和抗风险能力都较低,这或许是从创意出发的众筹在国内行不通的重要原因之一。

公益化、垂直化是新方向

转型之后,点名时间的发展也并不顺畅,贴合了电商的定位使得点名时间突然要直面淘宝、京东等头部电商系众筹平台的竞争,流量和知名度都不占优势的点名时间很快落于下风,最终在2016年被91金融收购。

同时期,国内众筹市场已成为电商系平台的天下:在股权型众筹平台中,京东东家的筹资额一骑绝尘;在权益型平台中,京东众筹、淘宝众筹的单月筹资额已跻身10亿元量级。

但在随后到来的专项整治中,部分巨头的众筹业务开始收缩阵线。2017年,百度众筹、苏宁私募股权等平台悄然下线;京东东家转型私募基金;蚂蚁达客停止上线新项目……

后来,以“团购”+“预售”的电商模式运营的权益型众筹平台也不免沾染了刷单的习气。2017年11月,京东众筹深陷刷单门:其在2016年9月在京东上线的明星众筹项目小巨蛋PowerEgg(也是国内首个众筹过亿项目)被曝涉嫌刷单,多家媒体连续报道引发舆论漩涡。彼时,京东众筹的筹资额已连续下降了5个月。

“众筹的风口已经过去,”MTA创业导师张德欣认为,产品众筹原本的意义在于为前沿的创新产品提供研发资金,众筹出资者可以较低的价格获取上述产品。但如今,与批量生产正式开售后使用电商平台优惠券的价格相比,众筹价格已没有优势;此外,在众筹平台上线的产品也不具备很强的创新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参与众筹的用户体验。

数据显示,科技类产品的众筹成功率总体较低:截至2021年4月,Kickstarter所有类别项目的平均成功率为38.61%。其中,科技类成功率比平均值还要低,仅为21.12%;设计类高于平均值,为39.29%。疫情后,办公效率产品;健身产品;厨电、清洁产品;宠物周边;户外出行等产品颇受众筹用户欢迎。就国内而言,文创产品是众筹的一大热门品类。

当前,全球前两大众筹平台都已实现转型:Kickstarter早已改组为公益公司,Indiegogo则服务于中国品牌出海。张德欣预测,国内众筹平台若要进一步发展,首先加强平台的公益属性,其次要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与通用电商平台错位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