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互联网医疗企业圆心科技更新了港交所招股书。据了解,这已是圆心科技第三次提交港股上市申请。早在2021年6月,圆心科技首次冲击港股IPO遗憾折戟,公司因毛利率偏低、缺乏科技含量、连续亏损等问题饱受诟病。今年4月的第二版招股书中,圆心科技将定位改为“医疗健康公司”,抹去了科技属性。

同在数字健康赛道,完成多轮融资的独角兽微医也屡次IPO未果。目前成功登陆港股的数字健康三大龙头中,只有京东健康实现了盈利。发展至今,互联网医疗一直备受政策支持与资本青眼,但与迅猛增长的持牌机构数量相比,其整体盈利能力不容乐观。

极速扩容的2000亿数字健康市场

经历10多年的萌芽,2014年以前,国内已出现丁香园、春雨医生等互联网医疗明星企业。但由于内部政策相对保守、条件有限,只有阿里等少数互联网企业尝试向医疗方向发展。但因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不少企业在此碰壁,投入大量资金却鲜有回报。

2015年,中国核发了第一张互联网医院牌照,如今业内主流的互联网医疗平台也大多上线于2015年之后。

自此,在“互联网+”政策推动、股权投资市场膨胀和全民创业风潮兴起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线上就诊在国内开始普及,互联网医疗崭露头角,迎来狂热发展期。但随后,由于商业模式始终难以落地,资本对互联网医疗的投资热度逐步趋于理性的同时,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也有所降低,基于此,纯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受阻,整体行业发展较为缓慢。其中,部分“互联网医疗健康”项目未能落地,只沦为资本泡沫。

转折发生在2018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表示鼓励互联网医疗发展,互联网医疗的行业地位得以确立。在随后到来的疫情中,互联网医疗更是大显身手——线下医疗压力巨大,互联网与医疗的结合使得患者足不出户即可预约到过去“一号难求”的专家门诊,从而大大优化了优质医疗资源配置,直接加速了行业的生态发展。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信息司统计,疫情防控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17倍,部分第三方平台互联网诊疗咨询量增长20多倍。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2月~2021年12月,全国发放的互联网医院牌照数量从100多张增长至近1700张。

医院的参与度增加,推动市场实现供需双增长。据中商工业研究院统计,2020年,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将近1961亿元,市场增长达46.7%,达2015年以来最高增速。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扩大到2831亿元。根据Mob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到2025年,中国广阔的互联网医疗市场将达到万亿级。

寻求闭环化模式创新与服务深化

据了解,现有的互联网医院主要链接患者、医生、药企、险企等各方,主要包括公立医院自营和第三方平台两种模式,也涵盖专科互联网医院等细分类别。相较于公立医院自营,第三方平台的互联网医院可提供更加综合性的服务。

阿里健康是阿里巴巴集团在医药健康领域的旗舰平台,布局领域包括健康产品销售和电商业务、产品追溯平台、智慧医疗和个人健康管理服务。阿里健康平台型收入来源两块:其中,医药保健产品和服务是阿里健康的核心业务,阿里健康大药房和阿里健康海外旗舰店是其主要收入来源;电商平台主要为天猫医药相关类目提供招商、商户客服、技术支持等外包及增值服务,也为阿里健康带来快速增长的服务收入。

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好医生开创了国内管理式医疗——HMO(健康维护组织模式)的先河。HMO是在收取固定预付费用后,为特定地区、主动参保的用户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体系,它能够联合上游医疗服务和中游保险公司共同为用户服务,形成商业闭环与资源协同。在此基础上,平安好医生建立了“HMO+家庭医生会员制+O2O”的商业模式,打通了“医、药、险、支付”的全链条。

京东健康有零售药房、在线医疗健康两大业务板块,已形成协同的闭环商业模式,即零售药房业务将用户群导向在线医疗健康服务,通过提供慢性病管理和家庭医生等服务,在线医疗健康服务能够预判用户需求、改善用户体验以及将用户流量重新导向零售药房业务,购买其他健康产品,如补品和医疗设备。两项业务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和共生的生态系统。

与之类似,微医也形成了“医+药+保”的闭环,医疗服务和健康维护服务是其两大主要收入来源。但由于占据六成收入的健康维护服务高度依赖付费会员规模,且中间商的利润空间较小,微医目前仍处于亏损之中。

而刚刚更新了招股书的圆心科技的服务覆盖了患者从问诊、用药到付款的整个疾病管理周期,主要包括院外综合患者服务(包括院外药房服务、院外医疗服务)、供给端(医院)赋能服务、医疗产业端赋能服务(医药公司营销服务、保险服务)等。

综合上述5家企业的探索来看,国内平台型互联网医院普遍追求实现复诊、开药基础上的服务深化,包括诊疗、健康维护、控费以及闭环化的模式创新。

被“卖药”压低的互联网医院天花板

数据显示,在上述5家互联网医院中,用户规模方面,阿里健康暂时领先;注册医生数量方面,圆心科技以妙手医库、妙手医生两大平台收获超130万注册医生;以2021年收入计,京东健康以超300亿元营收规模位居绝对的第一梯队;利润方面,2021财年,阿里健康实现了3.43亿元净利润。

数据来自公开信息/最新一版招股书/年报

在三家港股上市互联网医院最新的中期业绩报告中,京东健康盈利2.23亿元,同比扭亏为盈;阿里健康预计上半年将取得不少于8000万元的利润;平安好医生上半年亏损4.24亿元,同比、环比有所收窄。

已扭亏或接近盈利的三家上市互联网医院经营策略各有千秋:京东健康的零售业务以自营、在线平台和全渠道三种模式运营,通过自营取得的收入高速增长,此外,考虑到C端用户对于健康管理服务付费意愿低的情况,京东也积极拓展企业员工健康服务等B2C业务;阿里健康则依托其得天独厚的电商基因,其在处方药、慢性病方面的精细化运营也取得成效;相比于电商零售,平安好医生的收入更多来自医疗健康管理服务。近期,平安好医生还收购了平安智慧医疗,将全面提升平安好医生的O2O医疗服务能力,并全方位发挥战略协同效应。

圆心科技的九成以上收入都来自妙手医生和圆心药房,与以医药电商业务为主的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十分类似,却并无二者的先天优势。相比之下,圆心科技的亏损却随着营收规模的增长逐渐扩大。

事实证明,若无法将药品零售外的业务作为主要收入来源,没有强大的背景支撑的互联网医院盈利之路更加困难重重。

与同样完成了8轮融资的微医相比,圆心在提交上市申请的前3年内现金流也呈现净流出状态,但微医在上市未果后又以一轮10亿元战略融资成功补血。而失去了科技属性的圆心科技三战港交所若不能圆梦,是否还会有资本愿意为其持续输血,以支撑其基于高昂采购成本的药品零售业务,仍然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