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东南亚科技创投领域的发展历程,“变化”可能会是这里最为直观的一种体现。
如前文中所提到,在疫情对数字化进程的加速下,从突破新高的独角兽数量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初创企业,从印尼和新加坡这样的“老牌”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再到如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这样的新兴市场的不断崭露头脚,这片曾经被忽视太久的区域在近年来开始吸引到更多的目光,让外界不断更新着对这里的认知。
然而,在经历过这种高速增长后,对东南亚来说,现在,面对因国际市场影响而同样遇到的“融资寒冬”状况,如何能够从这场正在降温的热潮中发掘出属于自身的增长引擎、并于此开拓出下一片蓝海可能会是其更为急迫的转折点。而这里的剧本也正如我们所见,无论是作为出海目的地的承载还是以新能源、数据中心、财富科技等为代表的被寄予厚望的新兴领域,对每一个试图在全球科创板图中留下自身深刻印记的东南亚国家来说,在未来还未到来之前,它们也都在努力向外界证明着投向这里的期待是足够值得的。
在本次第九期的《出海时刻》中,我们有幸邀请到在亚洲版图内有着多年深耕历程的头部风投机构求索创投(Quest Ventures)的管理合伙人陈中先生,基于他所拥有的在中国和东南亚两地的多年创业和管理经验,我们也将共同感受东南亚创业领域这些年来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和沉浮,以及在下一个阶段中将何去何从。
以下为本次直播对话全文(内容经整理编辑,略有删减):
国内的创业领域有过一段“百团大战”的创业热潮。在此期间,您有创立过一个叫做窝窝团的创业公司。所以第一个问题可能会是,您觉得当时跟现在的创业环境有什么差别?
这个问题可以从很多方向回答。我感触最深的是,当时我们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3G才刚刚启动。所以大家还主要是2.5G甚至2G的手机。当然现在的环境不一样了···现在的整个创业环境,包括创业者的自身能力,创业者的背景等等都有了很大进步···创业的氛围也已经得到了很高的提升。在这几年以来,大家可以看到,除了腾讯的微信的崛起,这里还有国内自己本身的小米手机。十年前,我们根本就不可思议,为什么中国会制造自己的手机?但现在大家会觉得这个是完全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大陆的很多项目其实都不仅只是可以满足国内的一些需求,甚至可以在全球拥有自己的地位,这是我觉得这十年以来最大的一个变化。
现在,digital economy(数据化生活)这种的项目其实我们也看得比较少了。因为我们觉得10年前的问题现在大体上都应该已经解决了,所以我们现在看的都是比较深科技的、可以颠覆性的一些项目——包括现在都在谈的AI和无人驾驶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觉得中国市场已经有了很多年经验的沉淀,应该会有非常好的机会,在这些领域里能够建出非常多的好公司。
几个月前,当时去拜访您在新加坡的办公室的时候,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您在那个办公室已经很多年了,而且从这里面走出了4个独角兽。所以也想请您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几家独角兽。
你说的是七十一大厦——我在的这个大楼也被叫做“新加坡的硅谷”,之所以这栋楼会这么出名,也就是十年前的时候,新加坡没有一个集中的类似于北京中关村的创业地点。而七十一大厦出来以后,很多的创业者和初创公司都集中在那里。我们也很有福气,那时候就在这个楼里租下了一个办公室。在这个办公室里,我们孵化了、也接待了非常多的创业团队,其中孵化的项目也包括刚才提到的四家独角兽。
独角兽是需要时间诞生的,他们需要时间成长。所以今天的独角兽是因为我们在十年前、九年前、八年前做的种子期投资,我也希望我们现在在做的投资在十年后也可以向大家报告它们也成为了独角兽。
刚才卢刚老师说的四个独角兽都是围绕着digital economy的,也就是数据化生活这方面——包括二手交易市场、支付平台、线上买车等等···这些都是现在大家会觉得在线上操作非常正常的一些事情。但是在十年前的时候,那时候手机还没完全是4G或者3G手机,一个创业项目来跟你pitch说他想要用手机来买卖一些二手货品,可能那时候要投资的人也不会做很多——虽然实际上那时候的投资人真的是不多,天使投资人只有我一个,所以那时候的生态就是比较小,而现在则是非常非常的活跃了。
在东南亚市场,您觉得下一个独角兽最容易在哪个赛道出来?或者说,您最看好哪个赛道?
我有两个方式可以回答。第一个是从哪一个国家出来,会有比较高的可能会成为一个独角兽。第二个就是你是在哪一个赛道。当然这两个如果同时在一起的话,那你的成功率可能会更高。第一个应该就是印度尼西亚,因为它是整个东南亚最大的,人口最多的一个国家,所以在那里的项目基本上都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大的公司。印度尼西亚也是整个东南亚拥有最多独角兽的国家之一,因为很多其他的独角兽其实都是从新加坡诞生,然后再从这里再走向整个东南亚。
第二是赛道方面,我们现在看几个方面。当然也要根据国家而言,因为如果现在看新加坡的项目有哪一些能够成为接下来的独角兽的话,这肯定是跟深科技有关的——无人驾驶也好,EV也好或者AI,很多深科技的人才都集中在新加坡。那如果我们要说的是digital economy这种项目的话,那你肯定是要去一个人口比较密集的国家,比如说我们刚才说到的印度尼西亚,或者是菲律宾甚至越南。
印尼是之前我们也经常聊到的话题。谈到印尼市场的时候,大家都会很认同地说印尼人口很多,有人口红利,看好这个市场有这么大。但另一个角度上,可能大家也都开始觉得,印尼在过去会不会有点过热了?你会觉得这种现象现在还存在吗?还是说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比较平稳的时期了?
我是非常同意这个过热的观点。因此我们在前两三年基本上把我们的目光转移到了其他国家的,尤其是越南。因为在两三年前期间,嗯,你通过各种文章也应该知印尼其实是出现过泡沫的,很多项目都有水分,或者说很难支撑起估值。通常我看到这些项目的时候,首先会是惊讶,过后当然是有一点质疑,为什么估值会那么高——从人口来说的话印尼的人口没中国那么多,能够拿出来花的钱其实也没有那么多。当然,印尼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它本身也是一个多岛屿的国家,在物流方面有很多挑战···所以它的估值其实没有理由跟中国一样高,但实际却就是一样高,因此我们在两三年前已经把目光都转到其他东南亚国家···
所以您会不会反而觉得现在是一个比较好的时间进入印尼——因为相对没有那么过热?
我觉得现在的市场要看是在哪个赛道、哪个领域。因为如果你是一个传统的电商,现在来印尼的话,其实你根本就比不上这里已经被被腾讯、被阿里等等投资过的一些跟电商有关的项目。但是,如果你是高新科技的话,那肯定非常欢迎,而且这里的项目肯定没有中国大陆的那么多,因此你得到的关注就是投资人的关注,也包括政府的鼓励、各种政策的鼓励等等,这些都会比较好。
如果按您这样说法,按照我们的了解,其实东南亚本地的深科技类的高科技公司还是比较少,所以从您去看创业团队的角度来说,比如中国一个创业团队现在把他在中国可能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一些技术带到东南亚来,这个会是你比较重要看的一个方向吗?
是的。最近我们看了一些类似的项目,就是在国内已经其实有了一定的业绩和研发,需要把它带出来,需要在东南亚这里本地化一些。当然本地化不是我们之前想象的那种,非常简单做到的语言方面的本地化,而是在这里符合当地政府和消费市场等等的一些比较独特的需求。每个国家都有一些不同的体系,需要能够去针对性地输入。
所以我们看的这些项目都是它在国内已经证明了可以有这个商业模式,也已经证明了技术的可行性。但现在从国内市场走出来可能需要大概20%的改善,然后就OK了,至少对于新加坡的市场已经是OK了。然后这里OK后,我们就觉得他有了新加坡的落地经验,然后再走到其他周边东南亚国家的时候成功率会比较高一些。我们现在看的正是这些项目。
然后我也想追问一下,您刚刚提到了在东南亚,其实每个国家的市场的环境和实际情况都很不一样。我觉得大家可能比较认同的是印尼是头号的市场,因为它的人口很多。但是大家对第二和第三的看法好像就可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在你看来,在印尼之后,你会最看好哪个东南亚国家?
回答你问题的话,第二是越南。但是对我来说,因为我们在两三年前已经在把目光转移到了越南,所以在我看来现在排第一的是越南,然后第二大的肯定是印尼,在第三、第四方面可能就会有一些不同的答案。
在您看来,未来几年,新加坡会一直保持着势头成为东南亚的科创中心么?
从数据的角度来说,东南亚有31家独角兽都在新加坡,很多独角兽都是不一定是以新加坡为他们的主要市场,但是都把新加坡当成是他们的总部中心。所以新加坡就聚集了很多人才。那这些人才肯定要工作,所以他们在工作方面,如果想要在大公司工作的话,那肯定有传统的巨头比如微软等等。当然在创业方面也会非常鼓励。
这几年来,我有在新加坡主导一个机构“新加坡创业行动社群”——它大概有20年历史,是一个跟政府紧合作的私有机构。新加坡创业行动社群是把整个生态当成是自己的责任,要把整个生态做起来。因为在创业方面,不仅是要看有多少个项目,或者看项目的质地多好等等,也要看生态里的其他板块有没有在给到支持。
第一个我们在看的是企业。比如企业有没有企业基金,企业有没有在购买创业项目的一些服务/产品。因为如果企业自己本身没有购买的话,那项目可以依赖的就是消费者了。而to C话,新加坡又是一个非常小的to C的市场,所以肯定需要足够的To B来支撑。
第二个是政府方面。这里我们是在扶持方面是做了一定的功夫,包括提供种子期基金等等。针对一些风险比较高或者比较新的环境,我们会成立的一些沙盒给那些新的项目在里面实验···鼓励这种创业创新,
下一个就是高校。高校方面包括大学,也包括我们的理工学院,会集中在毕业后即将进入职场的人员。这些理工学院和高校都存在着两个点——第一点是他们有人才出来创业,所以我们肯定要支持,而高校本身自己也有孵化器等来支持。第二是他们有很多的研究还没有去进行商业化,所以我们也在关注能不能够把这些已经沉淀几十年的研究拿出来去商业化。
第四点是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包括种子期的基金,包括天使投资人,也包括非常大的PE私募基金。所以我们就需要把一系列的投资机构串连起来。因为你到了A轮需要B轮,到了B轮需要C轮,不可以等到需要C轮的时候才去把C轮的投资机构吸引进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初创公司本身了。新加坡现在聚集了4600多家初创公司。这个数字可以算是东南亚国家中聚集最紧密的程度。因此在人才方面,如果你是创业者,如果你在工作后需要一个跟你碰面倾诉的人,这里到处都有。所以,新加坡的整个生态现在已经是成型了。那你刚才问到新加坡在几年后会不会再成为东南亚的一个科技中心,这个要看我们能不能够把整个生态继续维护好,因为这五个版块是非常重要的,只要一个版块不OK的话,整个生态都会受影响。
面对东南亚市场近年来越来越火热的局面,您会鼓励更多的中国企业来到东南亚么?
我觉得中国的企业因为已经适应了一个很大的市场,因此在走出来的时候可能会希望有一个很大的市场在等待他们。那这个很大的市场有几个?其中一个当然是美国,还有就是欧洲。这两个市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现在,中国项目都遇到了一定的门槛。然后其他的大市场包括拉丁美洲、非洲、中亚、还有东南亚。那在这四个大板块方面,拉丁美洲听起来真的是很远,对一些人来说应该也比较缺乏认识。而且因为地方远的原因,这里还有时差等等的问题。还有,它本身也是一个由很多个国家组成的地区,因此受到的关注也相对比较少,所以针对这里的项目其实我们看到也是非常少的。
第二个是非洲。非洲自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一些机遇。中国的项目在这里深耕的其实也挺多,但可能主要多是那些比较传统的基建性的项目,但也好过没有。所以也应该通过我们已经搭建的一些项目,在它们的基础上建设我们下一个数据的未来。
中亚是一个在我看来非常会被忽略的地区,而中亚恰恰也是一带一路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区域。而且中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等等其实都很接近中国的,尤其是新疆。在友好方面,我觉得他们也是非常友好的。如果你来的话,你在这里制造就业机会或者深耕,会非常欢迎你。所以至少这几年来,我们会觉得在要走出去的时候,第二大板块会是去中亚。
回到最后一个大板块东南亚了。东南亚这几年以来真正跑得比较快的就几个国家:新加坡、越南,还有印度尼西亚,这是第一列。第二列是菲律宾、泰国,也就这样——我之前想把马来西亚也划分进去,但是因为马来西亚这几年来有政治方面的一些波动,所以我觉得他们也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层面也失去了几年,然后剩下的国家就比如缅甸、柬埔寨、老挝等等。
那最后还有几个问题。第一个,作为投资者,你怎么去看被投团队,或者说,你对这个团队最看重的是哪些方面?
我觉得在国内看项目和在这里看项目是都是一样。因为我们看的是早期,所以也没有去太多分析他的财务状况等等,因为早期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能够分析的地方。因此看的都是人。而人的方面基本真的是跟国内完全大同小异,就是,他需要对这个市场有足够的了解,能够在这市场中看到他的一定的愿景,能够通过他的各种个人魅力搭建团队等等,或者至少存在着一定能够实现愿景的团队和为此积累的能力。
但也有朋友跟我说,跟中国的创业者对比,因为中国创业者都比较勤奋,东南亚的节奏相对就会慢上许多,所以你在看东南亚项目的时候是不是也会碰到,比如这个项目很不错,但团队可能没有“那么努力”的情况么?
你这个朋友的分析非常正确,因为中国的市场主要是它还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市场,然后你在上海也好,在重庆也好,反正就都是一个同样的步伐,同样的节奏,因为你可以看得到你在重庆的竞争对手在干什么,你在北京的竞争对手在干什么。所以因此你是在跟13亿人口竞争,而不是在跟一个500万的一个人口——像新加坡,或者一个上千万的市场——像马来西亚这样的“小的”市场竞争。
因此我们现在看的这点叫做Ruthless(不松懈的),这里对Ruthless这个词没有贬义的用法。在这一方面,东南亚的创业团队多是没有中国大陆团队Ruthless的——在东南亚的项目,比如说它是从泰国诞生的,因此它就把泰国而不是整个东南亚看作是它第一步的市场。然后第二,又走得不是太快,因为可能生态不存在,所以激励和竞争关系等等也不在这里。
所以我们现在看项目的时候,会希望你搬来新加坡,因为新加坡不是你的最终市场,新加坡只是你的落地市场。你的最终市场是印度尼西亚也好,越南也好,但是你需要以新加坡为一个启动/着陆点,然后再从这里再走出去。因此你到了这里,你就会拿到资金,有400多个VC和PE集中在新加坡。而你拿到投资后,就算我不说的话,其他VC也会说的。为什么你不快点去印度尼西亚?为什么你不快点去越南?···所以Ruthless就会开始慢慢地诞生。
最后一个问题可能跟投资没有太大的关系。在看您的介绍时候,有了解到,除了投资你其实还做了很多别的事情,比如你是摄影背包客、然后也喜欢去潜水、有进行海洋保护、然后也在高校做讲师,您是如何安排这么多事情和时间的?
我觉得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是一个非常理想,而不是一个实际的想法。因为我们在工作的时候肯定是有达到有一点人生意义的。这其中有交情和友情诞生,也一定有达到一定的影响力,也肯定会拿到薪水等等···有助于我们去做其他想要做的事情。那既然工作已经让我们达到那么多的目标,那我们就不应该把它看成是工作和生活两个大板块,应该把它当成是工作生活,是一个大板块。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未来5年或者下一个阶段,你对Quest Ventures有什么期许?
我希望Quest Ventures在Emerging Economy(新兴经济)方面会是最牛的VC。对我们来说,这个Emerging Economy即便在东南亚也好,在中亚也好,甚至在非洲也好,我们真的是要在那里落地,真的成为那里最顶尖的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