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萤火虫(Firefly)作为第三品牌,以“灵动、信赖、巧思”为核心理念,定位全球高端精品小车市场,瞄准欧洲年销量超400万辆的小型车赛道。虽然在发布的时候引起了争议,但现在它终于要征战欧洲市场了,我们一起来分析下萤火虫的产品力和机遇及挑战。

定位精品小车,萤火虫产品力到位

首先,迷你型的小车在欧洲市场的确有其受众,这点也可以从两个大厂的产品得到印证。首先是本田e,复古设计路线,为欧洲市场打造。本田e 以圆形大灯、短前悬和宽C柱定义“数字复古”,内饰采用木质纹理与三联屏形成反差。虽已停产,但其设计仍被视为小型电动车的美学标杆。

大众ID.1 延续高尔夫MK1的方正轮廓,通过平直车顶线条、粗壮C柱和19英寸轮毂营造“小钢炮”视觉,内饰模块化导轨和可拆卸蓝牙音箱平衡实用性与趣味性。ID.1的设计本质是 “用欧洲人熟悉的语言讲述电动化故事” ,通过尺寸控制、成本优化与文化共鸣,希望在微型电动车红海中撕开突破口。

而萤火虫采用胶囊形熏黑面板与三重奏大灯,融合复古圆润线条与科技感。其C柱“灵动尾环”设计与本田e的悬浮车顶异曲同工,但通过双色车顶和荧光配色强化年轻化标签。不过,其前脸设计被指与本田e高度相似,甚至被戏称为“iPhone镜头式复眼”。这种设计在夜间点亮时产生动态光影效果,远看如悬浮光带,近观则呈现精密机械美感。设计师Kris Tomasson坦言:“争议是创新的代价,但萤火虫的辨识度将随实车体验快速被接受。”

萤火虫车身的“萤光胶囊”设计语言,通过双色悬浮车顶、C柱渐变式收腰和流线型侧裙,塑造出类似生物甲壳的微曲面。车顶扰流板以12°倾角优化气流,同时将轮拱设计成向外扩张的胶囊形态,既增强视觉张力,又为短轴距车型营造修长比例。座椅采用无溶剂PU皮革与Microfiber超纤绒组合,触感细腻且环保;中控台面的可再生织物则通过特殊编织工艺呈现出立体纹理。13.2英寸2.5K中控屏与6英寸灵动仪表形成横向布局,界面设计遵循 “视觉降噪” 原则,以极简几何图形与粉彩配色构建交互逻辑。

当然,萤火虫作为后来者,在智能化上有着代际碾压的优势,搭载地平线智驾方案,支持NOA领航辅助、全场景自动泊车等功能,本田e与大众ID.1仍停留在基础辅助驾驶阶段。针对欧洲用户偏好“轻打扰”的特点,萤火虫推出“一键静音”功能,填补市场空白。

萤火虫也具备了一定的品质,萤火虫全系标配的9个安全气囊被点爆,车内乘员舱几乎被气囊全部塞满,车内人员看上去安全感十足。车辆的高强度钢的占比为83.4%,已远超于行业一些高端豪华车型。纵梁则是2000兆帕的潜水艇级热成型刚,同级唯一。在有限的车身尺寸内(长仅4米)做出了实用的储物空间,前备厢92升+后备厢1250升(放倒后)的组合,对于一款轴距2.6米的小车来说难能可贵。

此外,萤火虫支持可充可换可升级,自建独立换电站网络(非蔚来/乐道共用),采用“按需建站”策略(用户通过APP发起需求),降低前期基建投入。在中国本土市场未来还将接入宁德时代巧克力换电网络,欧洲市场复用NIO House服务体系,用户积分与蔚来、乐道1:1互通,构建高黏性生态。

国内市场压力大,有望点亮欧洲市场

萤火虫在国内市场,会遇到比较大的压力。从市场反馈来说,中国消费者更倾向超充技术:800V高压平台车型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而萤火虫的换电模虽然仅需要3分钟但需往返换电站。调查显示,73%用户认为“换电不如充电便捷”,尤其在三四线城市,换电站覆盖率不足15%。

但是在澳门私人充电桩覆盖率仅17%(香港23%),萤火虫支持换电模式,3分钟完成补能,较充电效率提升20倍。蔚来已在澳门建成2座换电站(覆盖科学馆、威尼斯人等核心区),实现3公里半径全覆盖,用户换电等待时间中位数仅2.3分钟。2025年Q1计划在港岛中环、铜锣湾布局3座换电站,利用现有停车场改造(如商场地下空间),规避土地审批难题。

当然,随着萤火虫的到来如何盘活和新建换电站,对蔚来来说也是个挑战。不过,政策上,香港政府为新能源车提供最高12万港元补贴,澳门对充电桩建设给予50%投资抵免,与蔚来换电站建设形成政策协同。所以,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交通拥堵,停车位紧张,这对小车来说是个优势,因为小车更容易穿梭和停放。萤火虫作为高端精品小车,设计紧凑,适合这种环境。

在欧洲市场,年销420万辆小型车(A0级占比37%),但电动化渗透率仅14.8%。萤火虫瞄准15-20万人民币价格带(约2-2.5万欧元),填补了MINI COOPER(2.8万欧元起)与现有大众ID.3(2.8万欧元)之间的空白,ID.1 的上市还有时间,所以这是个巨大的机遇。

此外,欧洲城市路权政策趋严(如巴黎中心区燃油车限行),萤火虫支持换电的特性可规避充电焦虑。蔚来计划2025年在欧洲新增200座换电站(主要布局德法荷比卢),采用“社区换电站”模式(单站覆盖3公里半径),与特斯拉超充网络形成差异化竞争。欧盟碳关税政策下,换电模式可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12%,契合欧洲环保法规。

萤火虫复用蔚来NT2.0平台(研发成本分摊60%),采用与乐道共享的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单车制造成本较独立开发降低28%。其地平线征程5芯片方案(算力128TOPS)较Mobileye方案成本降低35%,且支持OTA升级至L3级智驾,形成技术代差优势。所以在成本和功能上,对于欧洲市场有着一定的吸引力。

总结:

萤火虫的欧洲征程,通过“中国研发+欧洲适配”模式,本质是 “技术普惠化+设计个性化” 的全球实验。其成功不仅在于产品力突破,更在于重构了“高端技术下放”的价值逻辑——以平实的价格提供轻奢的体验。若能在2025年实现销量突破,萤火虫或将改写欧洲小车市场格局,为蔚来全球化战略树立标杆。

萤火虫的欧洲征程,本质是”中国式卷王”遇上”欧洲老贵族”的降维打击。用三国智慧来说,就是”以正合,以奇胜”——正面用性价比硬刚,侧面靠设计文化破防,背面借换电生态织网。这场战役要是成了,蔚来怕是要成新能源界的”曹孟德”,欧洲车企只能哭晕在”赤壁”的充电桩旁。但能否成功,终究还需要市场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