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品力的竞争体现在多个维度,而汽车芯片的厮杀也进入到白热化阶段。中国的汽车年销量已经超过千万级别,新能源车这几年得到巨大的发展,而对车载芯片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车子的更新换代需求也日趋加快,芯片的研发和配套软件及体验的迭代也必须跟上。再加上智能化,人工智能的加入,用户对辅助驾驶的需求增加,对于芯片的算力和性能提出了更大的要求。
提起英特尔,大家可能会默认其是PC 时代的芯片厂。但在新能源车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在汽车芯片的新战场上不落人后,其做了深刻的布局。从传统PC 芯片厂转型汽车芯片新势力,必须拿出看家本领才能占据市场。在科技普及的当下,消费者也开始注意车型芯片上的先进性。
在汽车芯片的动作上,英特尔不断布局推进。在最初的时候,主攻智能座舱芯片、电车能源AI管理、开放式汽车芯片定制平台三大方向。随后,英特尔推出了一套整车化的技术平台,包括车载独立显卡,并基于此推出了人工智能技术与AI大模型软件、电源管理以及区域化控制器解决方案。
进入到 2025 年,汽车厂商对于智能化,算力的需求加大,英特尔带来了第二代AI增强软件定义汽车(SDV)SoC。架构设计方面采用英特尔芯粒(Chiplet)技术,将CPU、GPU、NPU等功能模块垂直堆叠,能够根据汽车厂商的具体需求,将不同的计算、图形和AI功能模块进行集成。需要注意的是,该SoC很快就会在2026年量产车型上开始部署。
英特尔这样的车载芯片,对行业车企来说,可以有效降低开发成本,缩短上市时间,这也符合现在车型快速迭代的市场需求。有了芯片就得有客户和合作伙伴,这对于刚进入市场不久的英特尔来说至关重要。黑芝麻智能和英特尔联合发布舱驾融合平台,双方计划于2025年第二季度发布舱驾融合平台参考设计,并做量产准备。此外,面壁智能和英特尔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研发端侧原生智能座舱;英特尔还与韩国的BOS携手,加速汽车AI创新。
领克 900 高配车型用的是英伟达 Thor 智驾芯片
而在这个领域,实际上也布满了竞争者,其中有两个重量级的玩家,一个是英伟达,一个是高通,这是英特尔必须直面的两座高山。
其中,英伟达的Thor 芯片已经进入到量产上车阶段,并且算力提升到了5000TOPS,英伟达官方宣称,该芯片“无论是 L4/L5 级自动驾驶所需的复杂计算,还是车载娱乐、智能座舱等功能,都能轻松胜任”。
而英伟达的合作伙伴早已经成了规模,包括丰田汽车、极氪汽车、理想汽车、比亚迪、奔驰、沃尔沃、小米等都是英伟达Thor的客户。
日产新的N7搭载的是高通 8295P 座舱芯片
高通打造的骁龙 Ride 芯片平台可以为不同阶段的驾驶辅助系统和面向不同价位段市场的车型提供性能、能效和成本的解决方案,降低合作伙伴产品开发的复杂性并加快商用。高通骁龙的8775平台在市场上也已经风光多时,单芯片支持4K多屏交互、高速NOA导航及车身域实时控制,系统带宽达154GB/s。
高通作为布局汽车芯片许久的老手,合作伙伴也不少,包括宝骏、零跑、奇瑞、上汽通用别克、一汽红旗等,还和德赛西威打造ADAS和舱驾融合解决方案,在今年上海车展的参展企业中,超过65家是高通的汽车生态伙伴。
做为对高通和英伟达的反击,代号Frisco Lake的第二代 SDV 芯片,它的核心亮点有两点:10 倍于初代 SDV 的 AI 性能,每瓦功耗整体性能提高 61%,以及原生支持 12 个摄像头数据输入。这样的性能表现,具备一定的吸引力。此外,为了在L2 辅助驾驶,智驾时代上占据一定位置,也选择了和黑芝麻达成合作协议,将基于黑芝麻的华山系列智驾芯片,打造舱驾融合方案,相当于把智驾芯片和座舱芯片做一个整合。
仅仅是打造产品显然是不够的,英特尔选择在中国市场加码,在 2022 年的时候英特尔就与深圳南山区政府合作,设立了英特尔大湾区创新中心,专注人工智能和边缘计算等领域的技术研发。近期,英特尔更是将其汽车部门总部迁至中国,毕竟这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蔚来自己打造的天枢OS+NX9031芯片
在单价40万元以上车型市场中,英伟达、英特尔、高通目前占据着一定的优势。随着智能辅助驾驶等级从L2向L4迈进以及智能座舱交互需求的进一步提升,中国本土芯片也在崛起,目前,国产汽车芯片在功率芯片、MCU、传感器芯片和存储芯片等领域也都有所建树。当然,汽车厂商也在自己打造芯片。高端领域,英伟达、高通骁龙和英特尔形成三驾马车竞争的态势,这将是一场不容落后的竞争。
用户已经开始明显关注车子的芯片技术,根据预测,未来几年全球汽车芯片市场规模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而中国做为最大的市场,将起到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