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EYOND Expo 2025闭幕式现场,阿里巴巴集团主席蔡崇信受邀与BEYOND Expo联合创始人贺建东展开一场围绕“理解、连接与全球挑战”的深度对谈。

面对全球化受阻、科技迅速迭代、市场信心波动等背景,蔡崇信以长期全球化实践者的身份,分享了其关于信任构建、全球化、品牌构建、机器人发展方向以及青年成长路径的真实经验与判断。

理解,是信任的基础

对话从阿里巴巴的全球化路径谈起。面对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建立合作这个话题,蔡崇信指出,信任的建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人与人之间日积月累的过程。“信任必须靠共同的目标去支撑,你要和对方想要的是一样的东西,一起去努力、去解决问题,这样信任才可能逐渐形成。”

蔡崇信回忆道,阿里巴巴创办的第一天,就确立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一使命。“当时我们提出这个口号,就是希望借助互联网去帮助中小企业打开全球市场,这个使命到今天依然适用。”

他特别提到,对于现在想出海、建立海外业务的创业者,最重要的建议是:真的要去那里住一段时间,而是真正地去了解当地人,了解他们的文化。“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获得他们的尊重,只有尊重才有可能转化为信任。”

不确定时代下,更需要主动沟通

谈及如今企业面临的国际不确定性,蔡崇信讲到,当下,全球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过去,企业CEO的职责之一就是和政府、监管机构沟通,让后者理解企业在做什么、企业能够对社会带来怎样的正向作用。同时,企业和政府或监管机构的沟通也会是一种相对可预测的互动。但现在,这些境况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有时甚至表现出非理性的一面。

不过,他也强调,主动沟通仍然比被动等待更重要——面对新的全球范式,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适应这种变化,不能再等政策落地才去反应。管理层要主动联系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解释企业的工作。而他也进一步指出,无论是投资人还是监管者,没有人喜欢被‘突然吓一跳’,“不要让他们对你的企业行为或项目感到意外,一定要提前沟通,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理解。”

全球化的关键,不是复制而是组合

结合阿里巴巴在不同市场的成败经验,蔡崇信也分享了他在企业全球化方面的一些心得。

他指出,很多人将阿里巴巴看作一家“全球化企业”,其实这背后有一个背景是“它根植中国···大约80%以上收入来自中国市场”。相应的,中国在全球尤其是技术领域被广泛认可——AI、消费互联网、云计算,“中国是全球技术竞争的重要力量。所以阿里也被全球认可。”

不过,他也坦言,阿里在国际化过程中并非“全胜”,而是“有成功,也有惨败”。蔡崇信强调道,全球化的关键,在于要去深刻理解当地文化,要能够在国际运营时使用本地化的方式管理团队。

他举例表示,阿里在土耳其拥有最大的电商平台。但这是收购来的,而阿里保留了原有管理团队,没有换人,只升级了技术平台,业务由本地团队执行。“我们认为‘中国技术+本地团队’的组合是海外扩张时的很好方案。”

蔡崇信还谈到了企业全球化中的语言障碍问题——英文在全球的通用性给欧美企业带来了天然优势,但中文的普及度尚低,中国企业在当地办公室很难找到会中文的本地员工。不过,他对此也表现出了乐观的态度:“希望未来AI和翻译技术的进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障碍。”

人形不是终点,空间智能是关键

面对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蔡崇信表示,将AI注入机器人后,机器人开始具备智能思考和行动能力,不再只是工厂里预先编程的自动化设备。机器人和AI结合后,可以做咖啡、来家里清扫、吸尘。今天我参观BEYOND Expo展区时看到机器人演奏乐器,都很棒。”

然而,关于仿人机器人,他认为世界上大多数智能机器人其实不需要像人。他举例说明:“如果让机器人来清洁地毯、厨房或客厅,你真的希望它长得像人吗?我会感到害怕。我更希望它是一个能智能行走的吸尘器就好。所以大多数应用场景,机器人不必是人形。”

他进一步强调:“提到仿人机器人,哪些场景真的需要它像人一样行动和感觉?实际上这种情景可能会让人感到害怕。我想不出太多这样的场景,因为那些场合我更愿意与真人互动,而不是机器人。”

蔡崇信还指出,机器人行业真正前进的关键难题在于空间智能:“AI目前在理解知识和推理方面已经很强,但在空间智能方面还有很多难关要突破。人类对空间的理解能力仍远超机器人,这才是机器人行业下一步的重要突破方向。”

体育是一种文化语言,不只是竞技

谈到自己在体育领域的经历时,蔡崇信分享到:“如果你把体育当作竞技,它天然是地方性的,因为你总是支持代表你自己城市或国家的队伍。但如果你把它当作文化产品,它就可以是全球化的。”

他以布鲁克林篮网队为例:“我们想让布鲁克林不仅仅代表篮球,还是文化、音乐、时尚,是我们认为能在全球范围内打响的本地文化符号。”

蔡崇信还特别提到了旗下WNBA纽约自由人队的吉祥物Ellie。“她原本只是球队的吉祥物,但现在已经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明星,我们甚至考虑给她出版书籍、制作动画片,把她打造成为一个完整的IP角色。”

面对挫折,要相信明天还有机会

在谈及如何应对挫折时,蔡崇信分享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体育和商业其实非常相似,失败是常态。没有哪支球队能永远不败,所以你必须学会如何从失败中爬起来。”

他回忆,阿里巴巴过去几年经历了不少挑战:竞争激烈、地缘因素,以及疫情带来的影响。这些因素几乎同时袭来,但公司内部始终保持一个共识:“只要今天活着,明天就有机会翻盘。”蔡崇信表示,这种“活一天、多一天机会”的心态,让他们度过了那段低谷。

简历不会定义你,“能力”和“人”才是

谈到年轻人的职业规划时,蔡崇信分享了他和25岁女儿的对话。“她最近想换工作,但又担心辞职后会有几个月的空窗期,简历看起来不好看。我跟她说,你才25岁,不要太在意简历,关键是你能不能从每一段经历中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技能。”

他强调,年轻人容易陷入拼简历的陷阱,忘了为什么工作。“今天年轻人应该为了学技能和知识工作,这才是目的。这是第一条建议:别担心简历,别太纠结固定职业路径。机会不会按计划来,你要学会发现和抓住机会。”

此外,他也特别指出,选老板比选岗位更重要,应该去找能真正能教你东西、带你成长的人。

蔡崇信还提醒年轻人,职场中“情绪价值”也非常关键:“你走进一间办公室,是让气氛变得更积极,还是让大家情绪变得低落?没人喜欢负能量,同事都会记住你给他们带来的感受。”

亚洲的机会,在于重新连接彼此

在谈到亚洲未来的发展时,蔡崇信认为,过去几十年,亚洲国家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中国、越南、东南亚国家的崛起,会依托于全球化带来的制造业转移机会。但现在可以明显感觉到,全球化的一些桥梁正在被拆掉。在这个背景下,亚洲内部的互联互通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他举例指出,中国和东南亚之间的贸易规模已经接近了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规模,这种趋势将持续加强。未来,东亚、东南亚、未来包括南亚(印度、巴基斯坦)都会出现更多区域内经济协作的空间。

最后,蔡崇信也强调,在美国之外,亚洲企业也可以去关注欧洲市场——相较于美国文化的直接和明确,欧洲文化更能接受模糊性和复杂性,更懂得文化的细微差别,这与亚洲文化存在更多共通之处,“亚洲企业应该更多探索欧洲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