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科技圈,造车已然成为一股热潮。四年前,小米入局汽车领域,凭借自身技术积累与品牌影响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站稳脚跟;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也跨界打造极石汽车,瞄准越野赛道发力……
在这股跨界造车的浪潮中,追觅科技也官宣加入战局。近日,追觅科技正式官宣造车,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在2027年亮相。这家以清洁电器起家的企业,最近备受行业关注。
不断开拓的第二增长曲线
追觅科技自2017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扫地机器人、智能洗地机、无线吸尘器和高速吹风机四大智能清洁产品线。
据奥维云网统计,2020年,中国扫地机器人销量超600万台,达历史峰值,此后经历了两年的负增长,在2024年第四季度开启的国补的刺激下,才重新回到“量价齐升”的局面。
与此同时,洗地机市场在价格战的轰击之下,也产生了量价齐跌的局面。2024年一季度洗地机线上均价2092元,同比下滑19.5%,线下均价3084元,同比下滑7.3%。618前两周洗地机线上销售额6.69亿元,同比下降22%,销量29万台,同比减少8.8%,均价降至2271元,同比下滑14.6%。其中,2500-3000元价格区间的销量占比最高,同比增长19%,而3000元以上价位段占比有所下降,同比减少27%。
来到今年,依靠国补全面铺开,整个清洁电器市场都相对蓬勃。有数据显示,2025年3月洗地机线上销额7.6亿元,同比增长55%,线上销量为37万台,同比增长53%,市场暂时形成了添可与石头“双寡头”的格局。
当两大拳头产品碰上了极为不利的市场局势,追觅的危机感说没有是假的。
因此,这两年追觅的新动作不断出现,除了主打的清洁电器,也开始在全屋家电发力。今年3月的AWE(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上,其不仅推出了空调、冰箱等大家电,还带来了追觅烟灶、微蒸烤箱、洗碗机、净水器等厨电产品。而且,追觅还打算进军电视机赛道。据最新消息,追觅电视将于9月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IFA)正式亮相,同步展出的还有追觅显示器、智能投影等影音生态产品。新的业务线正紧锣密鼓地铺展开来。
技术复用已成普遍经验
追觅的发展起点聚焦于清洁电器赛道,经过多年深耕,其推出的扫地机器人产品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定份额,成为该品牌的代表性产品,也为其积累了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经验与市场运营基础。
3月官宣今年将量产400台人形机器人的魔法原子,也跟追觅有一定渊源。该公司于2024年1月成立,天使轮由追创创投(追觅科技旗下独立运营的创投基金)领投1.5亿元,是追觅科技生态孵化的独立机器人创业公司。
在小米仿生四足机器人CyberDog(铁蛋)的研发工作中,也有他们的身影。据悉,魔法原子总裁吴长征曾经带团队负责了该产品高性能伺服电机的设计开发以及整机的生产制造。因此有一定的技术积淀。
由此看来,追觅在清洁电器领域和机器人领域长期打磨形成的三大核心技术——高速数字马达、AI 算法、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与汽车制造中的关键模块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
其中,高速数字马达的技术特性,可为汽车电驱系统提供动力层面的技术参考与支持;成熟的 AI 算法,能够为汽车智能座舱的交互功能开发提供算法基础;而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则可应用于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的环境感知与决策环节。这种技术层面的对应性,进一步为追觅造车提供了底气。
在当前科技产业跨界融合的趋势下,行业边界正逐步模糊。不少车企跳出原有业务框架,投入机器人领域的研发,比如特斯拉一直投身钻研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就试图开辟探索出行领域外的更多可能性。从这一行业动态来看,以机器人(扫地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机器狗)为起点的追觅选择跨界造车,在理论层面具备可行性,并非异想天开。
激进追觅,要翻过哪几座大山
尽管技术迁移为追觅造车提供了现实依据,但跨界的项目要落地绝非易事。目前,资源整合、资质壁垒与行业内已有巨头挤占生存空间等现实问题都是横亘在追觅面前的大山。
去年,就有传闻称追觅计划造车,并已经开始了招聘工作。这一传闻并非空穴来风。笔者在Boss直聘上发现,追觅汽车的造车主体“星空计划汽车科技责任有限公司”于今年1月8日成立,注册资本为10亿元,总部位于上海临港,目前在招岗位448个。从业务布局的铺垫到具体造车主体的落地,追觅的跨界造车之路,正一步步从传闻走向现实。
然后造车的第一步是解决资质问题。2018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指出,应该进一步提高新建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的条件,明确对投资主体、技术水平、项目所在区域的要求。新规出台后,造车资质获取难度显著提高。
后面为了优化产业结构,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国家暂停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审批发放。除了小米这样的特例外,小鹏汽车花 12.5 亿收购福迪汽车资质,理想汽车花 6.5 亿收购力帆汽车资质,蔚来汽车豪掷 31.58 亿收购江淮汽车部分资产。
同样是做清洁家电出身的石头科技,其创始人打造了极石汽车,而其没有造车资质,于是选择和北汽合作获得造车资质,基于临港的选址,总部已经落户上海的“星空计划”完全可以效仿极石汽车从上汽获得造车资质。
据了解,星空计划首款车型为增程式 SUV,预计 2027 年量产上市,重点则在海外市场。在通告中,初出茅庐的追觅汽车团队甚至表示要“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而放眼全球电车界,电车速度最快的要数仰望U9,不久前这款车型在德国ATP测试场创下了472.41km/h的极速成绩。而油车的话,目前速度最快的应该是布加迪威龙,一般来说,其最高时速可达 431km/h。作为刚刚官宣造车的品牌,这样的目标将会给团队带来极大挑战。
从市场大环境来看,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销均突破 1500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表现尤为亮眼:产销量分别达 696.8 万辆和 693.7 万辆,同比增幅均超 40%;出口量更是攀升至 106 万辆,同比增长 75.2%,成为拉动车市增长的核心动力。在此背景下,“星空计划” 选择先切入仍属蓝海的海外市场,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开国内新能源市场的激烈内卷。但问题在于,海外市场同样不乏强劲对手,以比亚迪为例,其不仅全球知名度高,产品矩阵还覆盖高中低档全价位段,星空计划若想在海外与这样的巨头竞争,仍需找到清晰的差异化路径。
反观国内,新能源市场并不算蓝海,已经是一个高手如云的红海市场。事实上,在追觅科技之前,同为扫地机器人头部玩家的石头科技,其创始人昌敬也已经跨界造车,他创立的极石汽车于2023年发布首款增程式中大型SUV“极石01”,最新数据显示,极石汽车今年8月交付1358台极石01车型。由此来看,追觅的技术复利能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成功落地并获得用户认可,还很难说。

另外,造车等新业务需巨额投入。从追觅的一系列动作以及其当前的财务状况来看,其自 2023 年 5 月融资 C + 轮后,再未进行新一轮融资,而且多业务线同时铺开,资金压力巨大。而小米为造车首期就掏了100亿,未来10年更是打算堆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5亿元)给到汽车团队,且目前其汽车业务研发团队规模已超过1000人。
与造车所需的巨额资金相比,追觅的现金流和资源分配面临严峻考验。同时,业务线的急速增加,对组织管理、供应链协调、人才培养等都提出了极高要求。
结语
从清洁电器赛道遭遇市场波动后积极拓展全屋家电、影音生态以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到依托清洁电器与机器人领域积累的高速数字马达、AI 算法等核心技术探索复用路径,追觅跨界造车的每一步,既源于突破业务瓶颈的现实需求,也基于技术迁移的理论可行性。
然而,当 “星空计划” 明确以 2027 年量产增程式 SUV、冲击 “世界最快车” 为目标,并选择从海外市场破局时,资质获取的门槛、国内跨界案例凸显的落地难度,以及多业务线铺开下的资金与管理压力,都成为其必须翻越的大山。
在科技行业,新的业务拓展和创新尝试往往能成为吸引资本的亮点。追觅高调官宣造车,既是借汽车行业热度吸引资本、缓解资金压力的策略,也是其多元化布局的重要一步,但这一策略最终能否奏效,还需持续关注追觅在造车领域的实际进展以及市场的反馈。
封面来源: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