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在近期的一份研究中指出,现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正在快速改变东盟和亚太企业的运营方式。

调查发现,91%的东盟企业预计在未来18个月内将面临GenAI带来的重大冲击。目前,已有16%的企业将相关应用投入生产环境,84%则处于测试或试点阶段。

研究显示,几乎所有企业都在依赖云基础设施来运行AI,其中96%使用公有云IaaS。同时,边缘计算的投入也在增加,用于支持远程业务和数据管理。相应的,单一的中心化云架构已无法满足规模化、实时性和合规需求,企业需要同时利用边缘服务,才能真正支撑AI的落地。

研究预测,到2028年,公有云边缘服务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7%,市场规模预计接近290亿美元。而在此之前——到2027年,80%的首席投资官(CIO)将依赖云服务商的边缘能力,以满足AI推理在性能和合规上的需求——这一趋势也被称为“边缘演进”。

不过,从这一点出发,随着GenAI逐渐从实验走向实际部署,企业也将陆续暴露出其在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

根据调研,亚太地区目前已有31%的企业上线了GenAI应用,64%正在测试阶段。但与此同时,49%的企业在多云环境下遇到管理困难,50%的大型企业担心应对各国不同的合规要求,24%的企业则认为不断上涨的云成本是最大压力。传统的“中心—辐射”式云模式因延迟过高,难以支撑实时AI应用。

于此,IDC强调,AI的效能取决于基础设施。分布式、边缘优先的架构正在成为亚太企业的主流选择,边缘战略也已从概念逐步转向实际执行。

调研也指出了当前亚太市场的一些差异。在区域层面,中国在公有云和边缘计算的双重驱动下快速扩张,37%的企业已上线GenAI,61%处于测试阶段;在日本,尽管数字化基础存在差距,但84%的企业认为GenAI将在18个月内带来颠覆,98%计划在公有云IaaS上运行AI负载;印度则在二三线城市加大边缘投资,以满足GenAI需求并控制成本,91%的企业依赖公有云IaaS,但费用压力和技能短缺推动了对更可负担基础设施的需求。

最后,调研也表示,企业若要保持竞争力,需要推动云与边缘的基础设施现代化,并根据不同工作负载灵活部署。同时,要通过零信任框架和持续合规来保障数据安全。更重要的是,企业在建设AI基础设施时,应确保不同系统和服务之间的兼容性,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