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大多情况下,AI的出现往往会与失业一词相关联。但随着它的不断普及,一个新的工种也正在从中孕育而生。

如我们所亲历和见证的那样,当下,随着生成式AI在写作、设计、开发与办公流程中迅速普及,尽管它的初衷是进一步提升效率,但随之而来的也包括:AI以极高速度生成内容的同时,也在制造大量无法直接使用的低质量产出。

这种剧本在工作场景中会格外明显。如此前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尽管企业在生成式AI的投入规模已达300亿至400亿美元,但其中95%的组织未从中获得可量化回报。原因并不复杂:AI无法持久记忆反馈,也难以适应具体业务流程,更无法像人类一样从长期情境中学习。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它能生成的,往往只是“看起来像内容”的东西。

为了描述这类“似是而非”的产物,在海外,“AI slop”这个词语正在变得越来越常见。它指代的不是某个特定问题,而是一整类生成式AI常见的低质量输出——空洞的文字、失真且失准的图像、或者充满漏洞的代码等等等等。

自然而然的,在职场环境中,这种低质量内容已形成新的负担。斯坦福社会媒体实验室和BetterUp Labs的调研显示,超过四成白领在一个月内收到过AI生成的“工作烂活”(work slop)——每次处理平均需要耗时两小时。如果在拥有万人规模的组织中累积,其造成的生产力损失可达数百万美元。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自由职业者市场中,这类低质量内容的影响会显得更加具体。许多设计师、写作者与程序员都在经历同一种变化:过去担心会被AI取代,如今却在用更多时间为AI干活。有写作人士反馈称,其如今有一半以上的工作,是把客户交来的AI文章重新写回“人类语言”。这些文章段落齐整,但语气生硬、逻辑松散,缺乏应有的事实支撑···

此外,基于这种模式,一些初创公司已经开始尝试以极低成本批量制作由大模型自动生成的内容产品——比如播客节目,主持人是虚构的“专家”和“KOL”,整期内容自动脚本化生产,只需一两美元便能完成。对于这些团队而言,只要有几十个订阅者就能实现收支平衡。

再把目光转到更大的层面上。有报告预估,随着ChatGPT的上线(22年末),全网范围内AI文章的数量已从当时的近10%增长至如今的超50%(截至今年5月份时为52%)。而这意味着,互联网上已有超半数的文章都是AI的“作品”(而且其中绝大部分可能都是来自于同一家,你知道我想说的是谁)。

于此,不难预想到,这其中将会有多少AI slop。但随之而来的,也不难发现,随着这类内容的愈发常见,对于平台与企业而言,清理、校对、筛选的工作需求也将被随之推高。自然,与之对应的“赛博清理工”也将成为一个越来越常见的身影——当然,这里的前提是,AI内容暂时还不能被AI“修正”。

所以,再回到开头所谈到的那个问题:AI会带来怎样的失业?我想,在这个问题背后,它想提醒我们的不只是“人类是否会被取代”,而也会在于,“什么才是人类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