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8915

在合并潮盛行的当下,是初创公司的融资难以及随之而来的死亡潮。资本寒冬下,创业者是否还有机会?又该如何摆正心态绝地重生?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左一)作为嘉宾在 TechCrunch 国际创新峰会北京站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以下为熊伟铭自述。为更清晰表意,动点科技有做修改。

之前看到过一个观点,说因为公司跑的太快了,资金太多了,正好在资本寒冬时调整一下步伐,在慢节奏当中生存下来。

其实,我们曾经总结过,很多快的公司发展的并不差。比如苹果,70年代公司起来,80年代就上市了。微软的发展也很快。发展快的公司一般都很乱,这是特别正常的。大家经常说因为乱所以你要调整。不一定,关键要看是不是会影响到业务。你所有的决策在变,你的一些细微的方向在变,你的新业务上来可能要裁掉,就像沃尔玛不开新的店你不知道那个地点怎么样,这是你运营过程当中非常正常的部分。所以,我觉得创业公司的乱和发展的快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10年前我们去面试一个公司,我们是见不到VC的,VC是谁不知道。现在连一个初期的程序员,拿没拿到融资,好像都是面试的时候需要问到的一个问题。当自己的业务模式还没有打磨的很好的时候,烧了很多钱,子弹又剩的不是很多,再往下又没有办法继续烧钱了,融资又不是很顺利的时候,这是很痛苦的。这些公司现在肯定是比较痛苦的,无论是资方,还是管理团队都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这个时候就需要狠下心,从现在的大做到小,然后再重新的开始。

像现在,你想要获得小米、滴滴、美团、点评这些公司的老股是非常困难的。不过,一般的公司没有达到这个地步,拿到了A轮、B轮,估值跑的很高,但业务还没有出来,竞争者又很多,这个时候就非常尴尬。2014年投资早期的O2O公司会奇贵无比,他们的估值也拉的很高,现在再融钱,不论是投资经理,还是任何一个VC,都会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投资。这会是这些公司面临的巨大的挑战。

最初各种各样的人都可以上门的时候,挺神奇的,但是当所有人都可以这么做的时候,你就需要问问你,自己的商业模式是什么,业务是什么。我们一直强调的是你必须解决的是商业问题,如果你最开始只是觉得好玩,你会陷入无意义的竞争中太久。尤其是到家服务,或者说所谓的电商3.0,使得交付变成了新的流量,你就会算交付的成本和你最后得到的价值,这个账你是不是能算得过来。如果58比你更有效率,那么你是否还要做这件事情。

大公司跟小公司其实差不多,大家都工作到晚上10点、11点,周六也上班,创始人还在一线上盯产品。这样大公司、小公司的狼性,该放就得放,尤其是前一年半的时间已经烧钱烧了很长时间的时候。各种各样已经长出来的平台,无论是打车的公司,还是送餐的公司,是不是有一个空间能够做你想象的那个生意?是不是供方和需方都极度分散?你是在中间做一个平台,还是做一件行整合行业的事情?

一千家钢厂最后整合成三百家钢厂,究竟是不是实现了资源的整合呢?需要考虑清楚这些,再去定自己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