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S Title Arts

今天是美国9/11恐怖袭击的16周年。

今天同时也是其他相对不起眼的事件所共享的纪念日,例如日本单方面宣布将钓鱼岛“国有化”的整整三年,或者东日本大地震6年半的纪念日。

我打开电脑,正好看到日本的新闻,一边说“三周年来日本对尖阁列岛的实际控制权反而比以前下降了”,一边说“东日本大地震仍有22000多人死亡或下落不明,超过2万人未能重返家园”。每个国家都有各自关系的新闻,对外人的纪念日无暇顾及。

而在事件发生的“归零地”美国,目前也只是围绕着别的事情打转,例如正在肆虐的飓风“艾尔玛”,还有千里之外缅甸罗兴亚的人道危机。好像当年请愿要诺奖颁给昂山素季的同一批美国民众,正在联署签名,希望把颁给她的奖撤回来。

9/11纪念日之后第二天,苹果就会开发布会发布几乎被剧透完毕的iPhone X,并首次启用苹果飞碟型的新总部。而小米要想赶在苹果发布会之前抢占眼球,就只能选择9/11当天发布了——毕竟这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算不得什么,而在9月18日开什么发布会之类的就必须得掂量掂量。

这让我想起9/11当年,微软本来准备好了发布Windows XP的活动,标语是“你可以飞”,广告也是做了几个人从草地上跳着就飞起来了的创意,后来因为要避讳,宣传语临时给改成了“是的,你可以”,而相关发布活动也避开了9/11国丧期间。

现在他们都不需要避讳了。

近十几年里总有一件事让一个国家泪流满面,美国是9/11,中国是2008年的四川地震,日本就是3/11大地震。这些灾难让当事民族的凝聚力短时间内增强,同时有一些制度被改善,有一些生活的常规被永远地改变,但可能更重要的,是人们心照不宣地制定了遇到类似事件的应对机制和礼仪规范。

一次“多难兴邦”以后,不论中外都知道灾难发生时到FB微博报平安,灾后记得哭一下,点个蜡烛,极少数情况要降半旗,默哀,开车的话到点儿得鸣笛。灾难在社交媒体时代似乎越来越多,而人们也渐趋麻木,行礼如仪。

同时,假新闻也成了16年前不可能预测到的麻烦。去年是9/11的15周年,因为占个整数纪念日(外国人也信大小年),媒体关注到在Facebook传播的一条假新闻,说9/11只不过是美国官方自导自演的,在楼里放了炸弹,所以楼塌时才像是定向爆破烟囱一样。

恐怖袭击、核弹威胁、局部战争、群体事件和其他大小风波,就是这样在麻木和假相的夹击情境下,悄然无声地改变着世界,身处其中的人,体会不出这改变有多大。

但9/11当年见证者的证词却足以证明16年前与现在相比是多么恍如隔世。

一位名为Joanne Cleaver的作家,在《芝加哥论坛报》回忆说,她当时听人说“我们打仗了,快打开电视!”她没开电视而是转头去了CNN.com,但当时的网络无法承受巨大的流量冲击,所以根本打不开。她只好回头看电视,一看就是一整天,直到孩子放学回家。

在16年前,Joanne试图像一个2017年的社交网络住民那样,遇到大事第一时间上网,但随后就被拨号网络拉回了那时的现实。就像无处不在的,稳定如空气和水的网络连接一样,很多事情回头看,都不是那么理所当然的。

早几年,我跟着了迷一样,一直在视频网站上追看9/11当年的电视节目回放。网上有非营利组织,保存了9/11当天往后1星期全球各大媒体的报道实况,让你可以像当年绝大多数不在现场的人一样,通过电视重新感受事件的庄重和人们的绝望。

在那以后,每隔一年,遇难者家属就会聚集到纽约的“归零地”遗址,一个接一个地,念出死难者的姓名。但针对念名字活动的电视转播,大概持续了六七年就取消了。

而今,你去新建的世贸中心单塔旁边,就能看到原来遗址基础上建立的纪念公园,而你若不是经历过事件的美国人,最后留给你的参观遗产,估计只是去纪念品商店买点中国制造的明信片和徽章。

不管再怎么重大的事件之后,日子也要照常地过下去,而事件发生的意义,也可能就在于让人们忘记纪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