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成真
(续前)项目的一个合作者,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授Marcelo Ang说,有可能会在未来将原型变成一个可以操作的汽车分享服务,定价模型还需要考虑。不过,有潜力把他们的服务设定为目前出租车租价的一半。
然而从理想到现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原型在技术上是可能的,在开阔路面上也能安全行驶,但障碍始终存在。
首先,目前没有司机的汽车还不可以在完全封闭的区域之外行驶。其次,团队现在还么没有自信认为这个车已经可以完全在开放环境中行驶。所以,他们将找到更多受控制的区域,以进一步测试他们的系统。
他们有可能会选择新加坡的旅游胜地Sentosa,大学校园,或者甚至是医院后面的场地来测试汽车。团队仍然在讨论他们下一个测试地点要在哪里。
新加坡政府已经表示出了对这个计划的兴趣,官员已经和这个团队谈话来跟踪他们的进程。
该国还需要考虑其他一些问题。因为机器人接管了汽车,这会有一些边际效应,比如说出租车司机将会完全失业,意味着政府将要找到一些办法,来重新培训这些员工让他们再就业。
除了公共交通政策的考虑之外,也有法律上的顾虑。高层将如何决定一个人有资格运营一个自动化的汽车?如果发生了事故,其中没有司机的汽车加入了,责任该如何界定?
不管怎样,障碍不像人们所想的那么多。从法律上来说,在路上有无人驾驶的汽车,仍然是非常可能的,其可能性就像有人驾驶汽车上路一样大。
今天的汽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脑,比如导航控制,电子平衡控制以及防抱死系统,这都使得驾驶的体验自动化。
Ang表示,“我们将看到自动驾驶汽车作为驾驶协助系统的最终形式。你只要按一个按钮它就开始走了,这将让更多的人使用汽车,比如老年人或者残疾人。”
让无人驾驶汽车分享服务变得可行
自动汽车分享服务需要衡量很多商业方面的因素。没有司机的驾驶,这将纯粹依赖电动,需要一种独特的方式将车身自动连接到充电站,一种可能的方式是使用磁力。
汽车还要防止被黑客袭击,这意味着一些手段一定要嵌入汽车,作为汽车无法正常运行时的补充方案。还有支付系统也要好好的去做,尽管现在已经有的汽车分销系统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
自动驾驶汽车的造价需要调整,最终将会让人们从现在的普通汽车,转移到汽车制造商内建的自动驾驶系统,这也是Ang和团队的一个痛点。
但是根据SMART成员Daniel Morten的说法——他同样在这个会议上演讲了——汽车制造者根本不会在无人驾驶系统当中过分参与,因为这是传统的创新困局。突破性的创新科技有可能会带来已有业务的重大损失。
除此之外,未来的汽车将可能更少与硬件有关,而更多与软件有关。这意味着汽车制造者缺少经验,能够成功地重构汽车的构造,即使他们想这样做也做不到。
另外一方面,谷歌已经做了十来年的应用程序,有着向汽车行业扩展的动机。它的盈利模型是得到尽可能多的眼球关注,并将它转化为广告。这意味着消费者可以花在汽车驾驶上的时间越少越好。
所以如果需要选择的话,Morten 宁愿在谷歌和苹果这样的软件公司上打赌,认为他们更有可能颠覆汽车行业。
“同样,从一个金融的角度来说,软件企业也会成功。就算是最大的汽车企业的市值,和苹果这样的软件企业的级别比起来,也显得很瘦弱。”他说。(译:纸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