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按摩仪不同的是,更轻巧、智能的按摩仪在消费升级趋势下,越来越受到年轻消费者的欢迎,尤其是经常在办公室久坐的白领,在各种时尚化、智能化宣传和明星代言的攻势下,逐渐“沦陷”于便携按摩仪。
目前市场上该品类做得比较成功的是倍轻松和SKG,前者已经上市,后者正在加快上市的步伐,然而在疫情之下,二者重营销、轻研发的问题日渐突出,加上不断暴露出来的质量问题,让这些利润率接近甚至高过苹果公司的便携按摩仪企业措手不及。
业绩下滑
2020年我国按摩仪器市场规模达到150亿元,近6年来,该赛道年复合增长率达9.5%。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大陆的按摩器渗透率仅为1.5%,而日本、韩国则分别达到20%、12%。
按道理来说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市场,《2022-2027年中国按摩器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估计2021-2024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8.15%,2025-2026年增速相对放缓至5%。预测到2026年全球按摩器市场规模将接近236亿美元。
然而事与愿违,倍轻松近日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9亿元,同比下滑15.6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545.81万元,同比转亏,下滑185.72%;毛利率由2021年同期的60.94%降至52.96%。
与此同时,根据未来穿戴(SKG主体)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7.92亿元、9.91亿元和10.6亿元;但同期归母净利润却不断缩水,分别为2.13亿元、1.43亿元和1.32亿元,呈不断下滑之势。
倍轻松将原因归结为公司线下直营门店集中在成本较高的交通枢纽和高端商场,而上半年交通枢纽客流明显下滑,导致收入下降。另外,受地缘危机冲突,海外俄罗斯市场OEM客户收入下降较大。
营销快车不忍抛
2020年双十一预售期,“SKG未来穿戴”官微发布了SKG双11开门红战报,称王一博定制款SKG K5仅1分钟就售出20000台。而且在此前《这就是街舞3》的录制中,王一博就送其队员和工作人员SKG颈椎按摩仪作为礼物,看来也是合作的先声。
在明星代言方面,SKG签下王一博,倍轻松则牵手肖战,二者互不相让。邀请明星代言以及向线上线下大量投放广告的行为,也使得倍轻松和SKG的销售费用水涨船高。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倍轻松销售费用高达2.28亿元,销售费用率达49.7%;而SKG2021年支出已达到2.15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20.24%。
作为科创板上市公司,倍轻松研发费用仅仅为3031.05万元,销售费用为研发费用的7.5倍。SKG方面,根据天眼查数据,SKG与肩颈、颈椎相关的专利占比达到了45.78%,而与腰部、眼部相关的专利占比分别仅为1.39%、7.6%。整体上呈现出对单一品类的依赖,于是在2021年SKG将研发开支增加至7472.59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上升至7.05%,加大了对腰背、眼部按摩产品、筋膜枪以及健康监控手表等的投入。
2017年,未来穿戴(SKG)曾因涉嫌生产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的产品行为,而受到来自佛山市监局的4万元处罚。黑猫投诉平台也显示,2022年以来,SKG产品续航问题、损坏维修问题、虚假宣传问题、退换货以及致人烫伤等投诉时有出现。
今年二季度,SKG又被指在宣传上“常年打医疗器械擦边球”,而倍轻松也曾因产品功能有限而频繁被质疑为“智商税”,投诉无门、检修质量差等负面评价也时而有之。且相较于SKG采用自主生产,倍轻松大量产品依托代工且比重逐年上升,2020年,公司主营产品眼部按摩仪代工比例高达89%。这显然加大了倍轻松把控品质的压力。
总结
国盛证券曾指出由于大众健康意识提升,消费目的由患病后的医疗型消费向患病前的预防型消费转变。年轻一代消费群更倾向于选择时尚、智能、养生类的产品,符合以上理念的产品将成消费必然趋势。
倍轻松上市后,市值一度超过百亿,可见其在某种程度上确实符合市场期待。可如今其市值已经跌去近半数,而SKG的上市步伐,也充斥着产品创新度不够、增收不增利、关联交易等争议。
虽然两家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凭借自身特点结合营销,在便携式按摩仪增长的快车道上打出了保健功能和社交货币兼备的牌,也积累了一些用户,然而这种大量互联网化的种草式营销,加上流量明星的站台,短时间打开销路没有问题,但长期来看,这类产品的口碑还是有赖于不断创新带来的真正的体验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