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感恩节的到来,美帝一年一度的购物节也如期而至,而国内大小跨境电商也自然开启了一波堪比“双十一”的大促。不过,很有可能,你并不能像在天猫上挑选百货一样在跨境电商平台上买到心仪的国外产品。
前段日子,洋码头CEO曾碧波就吐槽“中国几乎所有跨境电商产业玩儿的都是尿布、奶粉、保健品”。母婴类的海外商品一直是各个平台主打的品类,即使是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也没有真正做到销售“百货”。
当然,主打母婴产品也是有原因的。从行业背景上看,国产母婴产品在经历了几次舆论危机后,绝大部分消费者已经失去了信心,对于这样看重安全性的刚需产品,它的主要用户群自然将目光瞄向国外,日本,北美等地对此类商品又有严格管控,受到中国消费者亲睐。而恰恰也是这个用户群(主要是女性,主妇),对于海淘的探索和能折腾程度是远超任何群体的,你可以想象的出,3,4年前让一个宅男去研究如何从国外网站上购物的方法。
基于此,平台在做跨境电商业务时,战略上也会选择先吸引,聚集这批用户,讨好她们带来的传播效果不亚于意见领袖的作用。“败家娘们应该是既屌丝后又一个兵家必争的用户群”
不过,平台也清晰的认识到一点——母婴市场毕竟有限,以双十一来看消费趋向,交易前十的店铺多属于电子产品,服饰鞋帽,这些才是消费的大头,客单价,需求量都是排在商品前列。所以,今年综合电商在力求价格与国外接轨的同时,在品类上做足文章,以及购买体验的本地化。
即使平台已经开始努力带来更多消费品类,但是想要买到更多样的3C产品或者服饰鞋帽,除非自己掌握海淘转运的技能,否则依然只能看着国外大批低价产品而不得。
究其原由,很大一部分阻力来自于对“渠道”的争议。据美国商务部2014年底额数据显示,在线零售业收入仅占美国今年零售总收入的 6.4%,相比2013年的 5.8%仅增了 0.6%。中国市场应该类似,不过国内的电商平台相对品牌似乎比国外电商平台有着更强的话语权。更直接的原因是对线上渠道的依赖性也不相同。虽说网络让商品可以卖得更远,小众品牌从此可以得到很多利好的条件。但对於很多品牌却是冒着打乱销售渠道的风险。
打个比方,A是美国一家大众化的品牌,在中国市场上也有极高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在几年前就已经进入中国,同时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价格体系,而这套价格体系由于国家间税收,运输成本的差异,使得中国售价几乎是美国零售价的一倍以上。如果这时放开线上渠道,比如让Amazon.com提供国际直邮到中国,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消息传播,国内A品牌的价格体系和销售渠道将受到严重冲击。左右手互博的局面不是厂家愿意看到的。当然,对于很多国外品牌,电商平台也带来了低成本扩张市场,覆盖更多销售范围的利好效果。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目前跨境电商平台还是有模式可以提供更多国际商品品类销往国内——规模化代购。典型的案例就是洋码头和网易考拉海购,前者是以买手为主的代购,后者自采自营也可以看作是平台型代购。洋码头直接向当地零售商来采购,规避了与品牌的利益冲突,考拉则直面品牌商和工厂采购,将税费和运输等中间环节的成本摊到平台身上,对于品牌也无可厚非。
从理论上,洋码头和考拉都可以做到全品类,品牌在渠道上的担忧对于这些平台也似乎不大。但为什么目前它们都不能尽快做到全品类呢?我认为很大的原因是保持买手和平台利润与中间环节成本的平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