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海的这边有一群创业者,他们奋发又憔悴,他们迷茫又乐观,他们呕心沥血不分昼夜都在开发新技术,他们年复一年盼着上市日。哦杯具的创业者,哦餐具的创业者,他们东奔西跑眼睛放光忙着见VC,他们是神勇无敌锐气的创业者。”

——蓝精灵体 创业者版

 

电影《蓝精灵》日前陆续上映于各大影院,重燃诸多80后一代集体回忆的同时,也在网上炒红了“蓝精灵体”。网友们根据不同职业特点已经编撰出许多不同版本吐槽降压,包括“程序员版”、“投行版”、“会计版”、“记者版”等等,其中最能在创业者当中引发共鸣的,莫过于上文中的“创业者版”了。

随着移动互联网日趋成熟、网络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以及风险投资基金的持续涌入,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风投市场。创业的念头在中国的硅谷——中关村四处传播。

对于许多独自上路的创业者来说,创业者版蓝精灵体就是他们创业之路的真实写照。日以继

夜地开发更新产品,总是疲惫憔悴不堪;注册公司、招聘、处理法务等占用大量时间,真正用来创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有限;由于缺乏与同侪的交流和分享,时常会感到迷茫失去方向;还要不停地费时费力地到处去约见VC,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创业路上的种种压力,往往并非一已所能承受。

 

“集体创业”

对于创业者,特别是初次创业的人群来说,许多人在产品和技术上聪颖过人,但在运营、商业拓展等方面却经验尚浅。这或许正是促使一些创业团队选择加入创新工场“助跑计划”的原因。“助跑计划”是创新工场专门针对创业经验缺乏的初次创业者的孵化计划,入选团队都将获得15万人民币的种子基金,并将入驻创新工场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创业孵化。

比如来自四川成都的梁杰。他申请并成功加入了创新工场第二期的“助跑计划”。梁杰曾在腾讯担任产品经理,一直有着自己创业的想法。去年了解到第二期“助跑计划”在招募项目时,毅然与好友共同辞职北上,开始艰苦但快乐的创业之路,目前在做一个与团购有关的项目。

助跑计划第二期7个项目的办公场所位居中国技术交易大厦(原第三极大厦)17楼的一隅,乍一看上去,像是一个写字楼里的网吧。

梁杰介绍说,之所以在听说该计划后就申请加入,其一是相较其它城市,北京有着更成熟的创业环境,也是互联网公司最为聚集、行业氛围最浓的地方。其二,则是在创新工场可以更加专心的创业,或者说,在这里可以“只创业”,专注于产品研发、用户体验的改进等,而不用考虑其它事情。

梁杰表示,在这里通常是晚上9点之后才有人陆续下班。碰上赶进度的时候,很多团队在这里通宵达旦地干活,晚上甚至睡在办公室。办公室有洗澡的地方,回来可以继续干活。累了就去小会议室睡觉,里面有行军床和被褥。

虽然经常加班,许多团队表示反而乐在其中。以前在大公司上班时加班到10点,很多人就受不了。而现在待到多晚都精力充沛。原因之一,其实揭示在这一期助跑计划的宣传视频里,“有兄弟,不孤单”。

即使是深夜加班,身边也总是有其它同在创业路上的兄弟姐妹相伴,随时可以交流,分享甚至是宣泄,然后又精神满满地投入到工作中。就像是在集体创业一样,只不过大家的产品方向各有不同。

在Boot Camp里,在每周的lunch meeting上,工友们随时都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看法最近的收获,这些小分享往往能解决别人的大难题。

比如有个项目的团队成员曾向工友抱怨说,有许多用户只有晚上才有时间拨打该项目的400电话进行咨询或是投诉,但由于晚上办公室没有人,经常漏接这样的电话。立马就有工友告知,自己此前也碰到过一样的问题,后发现,其实400电话可以绑定转接其它电话号码。问题便迎刃而解。有了这个丰富的资源做支持,再加上集体创业时积极向上的氛围,以及团队之间的分享和互相鞭策,让梁杰感觉:“我可以更加全力专注于产品的开发。这也是为什么与之前单独创业相比,在工场孵化的项目普遍进展要快许多。”

 

“奢侈创业”

像梁杰一样从其它城市来北京创业,这在创新工场并非孤例,此次还有一个来自宝岛台湾的团队。他们开发一款基于移动终端的旅行方面的应用。联合创始人潘妍安表示,之所以远赴千里来到大陆创业,原因之一就是创新工场的丰富资源。在这里,“创业也是一种很luxury的过程。”

妍安在台湾也曾在一个创业基金会工作过,她说在台湾,创业者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你打算怎么赚钱?你的盈利模式是什么?”与这种情况不同的是,创新工场不会在非常早期的时候就让团队纠结于商业模式和盈利渠道的问题。这倒并不是说身处创新工场就没有盈利的后顾之虞。只是创新工场会按节奏推进,在合适的时候考虑合适的问题。而不是过早就把羽翼尚未丰满的创业者推向市场,反而加速项目的失败。

这些创业体会,另一个团队的创始人彭林也深有同感。

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在加入创新工场之前,彭林曾经有过一次创业的经历,那时他没有加入助跑计划,而是自己做了一个创业公司。回忆起那时的经历彭林感到:“当时甚至80%的精力都被各种杂务消耗掉,例如跑工商税务部门、处理法务财务、招人、找办公地点等,严重分散了我的精力,反而没有太多时间能真正放在产品开发、培养团队等核心事务上。”。

彭林在创新工场,做的是一个帮助消费者购买到低价3C产品的服务平台,曾在国内一家大型PC厂商服务数十年、深谙渠道现状的他,在经历过自主创业后,最终也选择了“助跑计划”。原因是“我在传统行业经验丰富,但是如果做互联网创业,那么肯定来创新工场会更好,在这里接触到业界最领先的理念和资源”,在他看来,“加入这里,就意味着你的起点比别人更高”。

比如,创新工场为每一期的助跑项目都量身订制了贯穿整个孵化周期(3-4个月)的“Boot Camp”创业培训计划,为创业者提供从行业知识、产品设计知识、用户体验、公司法律、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培训。工场高层如李开复、汪华,工场平台工作人员包括投资团队、技术团队、用户体验团队等都会在Boot Camp里与创业者分享互联网业界的最新趋势,讲解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理念和实践。

除了内部人员以外,创新工场也会邀请外界创业成功的互联网大佬们过来分享他们的创业经验,比如豆瓣网的创始人杨勃和土豆网的创始人王微等。

 

“和开复一起创业”

有没有想过,和李开复一起创业?某种程度上,在创新工场的确就是如此。

前百度工程师阎斌加入“助跑计划”后做的是一个基于LBS的图片分享项目。产品原型刚出来的时候,有一次碰巧跟开复搭同一个电梯,开复说:“你的产品我试用过了,还不错。”“当时我还没反应过来,没意识到他是在跟我说话”,阎斌现在回忆起来还觉得很有趣,“我没有想到他会亲自试用我们的产品。” 阎斌觉得,这是对他最好的鼓励。

在鼓励和褒扬之外,开复也会给出更具体的建议。比如阎斌的项目起初并没有考虑支持微博登录,不过在开复建议下最终加入了这样的功能。因为可以很好地借助社会化媒体的平台特性起到病毒传播的作用,让产品为更多人所知。

另外,开复还有“open hours”,在这个时间里每个团队都可以约开复,见面跟他面对面地进行讨论,询问他的建议和看法等。而汪华更是会把工场里任何一个项目的成形产品都仔细把玩一遍,然后提出中肯而具体的意见。

除此之外,每周都会有团队之间的讨论和分享。当项目开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还会给他们安排阶段性的review。例如中期Review,包括开复、汪华等管理层,还有创新工场投资团队等都会系数到场,观摩、试用产品,听取团队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讨论,并且对产品的方向、进展、功能设计等提出具体的建议。

 

回到篇首的蓝精灵创业者版,其实创业并不一定尽是苦差,创业孵化器能为创业者解决诸多后顾之虞,与兄弟一起创业又让原本崎岖的路上平添许多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