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和几个朋友偶然聊起了大多数中国人性格中的墨守成规与不敢冒险的话题。似乎大部分中国人都生活在要去做“对的事”的压力下,而没有机会去犯错,并从中吸取教训。

但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明都是源自一些小错误,或是在改进错误的过程中偶然得之的。可乐的发明就源自一次非常著名的失误,来自亚特兰大的药剂师John Pemberton 最初是想要制作一种治疗头痛的药物,却“弄巧成拙”制成了现在人见人爱的可口饮料——可乐。

于是我就想到,如果我们能够用更开放的态度接受试验、失败,并从中学习,中国创新的步伐是否会更快一点呢?

 

在传统的商业领域,人们对待自己上级的态度,通常都是严格服从,虽然这一点在创业圈并不太多。在中国,各方面的竞争都很激烈,人们顶着就业的压力,很难去违背或反抗。

 

我听说即使在一家国际杂志的办公室,员工们依然得在上下班时打卡。有一次,我在和一位地产经纪讨论条款问题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便要求直接与她的经理谈,记得当时那位经纪人突然就变得很害怕。在很多餐馆,有时候如果你想在点菜时做一点小小的改变,比如给原本不含奶酪的汉堡加一点奶酪,通常是办不到的。

 

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一些问题。首先,我们的上级们大多不愿意给下属机会,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与技艺做事,这源于一种不信任(海底捞应该算是一个特例);其次,大多数人在学校,接受的都是填鸭式的教育,从不被鼓励去挑战老师与课本。这造成了我们在挑战常规与权威,或有不同想法时会变得很不安,会觉得这是在冒险。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很乐于去完成任务,却很少去思考,如何把任务完成得更好的一个原因。

 

几周前,我受天使投资人徐小平启发,曾写过一篇名为中国真正创新还需要20年的文章。文中提到中国教育体制、大公司以大欺小等因素都遏制了创新,这使得我们还需要一到两代人的时间才能实现真正创新。

 

当然,接受尝试和失败,并且认同从尝试和失败中才能创造出新东西或者会偶然有所突破,这样一种文化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彻底的改变。首先要面对的几个难题:1. 如何开始?2. 从何开始?3. 谁来领路?我并不是在说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是错误的;而只是想要提出,思考问题的方式是有多种多样的。

 

回到科技创业领域,也是一样。比如在美国,许多成功、著名的创业者都是半路从大学退学的,代表人物当然有微软的比尔.盖茨和Facebook的扎克伯格。创业者的思维与行动都是叛逆而异于常人的,这也是他们能够脱颖而出并最终成功的原因,所以反抗与失败有时是值得庆贺的。

 

在中国,从大学退学是禁忌,这几乎等同于自杀。受追捧的创业者,也通常都是在一些大型科技公司(如百度或腾讯公司)工作过,因为这是更保险的做法,也更能得到投资者的信赖与支持。

 

SCVGR的创始人曾分析了两种类型的错误:一是瞬间错误,二是长期错误。他解释说,“瞬间错误是指人们在一个特定的时刻犯了错误,而长期错误是指人们持续性地抱着错误的观点并做着错误的事;事实上我们很鼓励瞬间错误,因为这意味着你正在尝试,在实验。”

 

我想,正是这种灵活、开放的态度才是让人和企业保持创新的关键。只管去做吧,并努力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