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微软北京办公室参加了创业中国精英会的BizSpark MEGA天使投资论坛。第一场专题讨论是关于“寻找合适的早期投资者”。


大多数谈话都是围绕在,要寻找能够投入“聪明资金”,而非“傻瓜资金”的战略投资者。所谓“聪明”和“傻瓜”的意思是,除了资金,投资者还能够给企业带来商业合作、法律以及战略上的帮助等,那就是投入“聪明资金”;而那些只有资金的投资者,投入的则是“傻瓜资金”。


这个话题结束之后,诺基亚成长基金(诺基亚风投部门)的合伙人Paul Asel的评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说,跟美国相比,“中国的创业企业,对可以增加外部价值的外部独立董事,有着一种明显的抵触情绪。”独立董事的作用在于,其拥有丰富的经验,可以从一个独立的角度帮助公司作出决策。那么,既然独立董事可以带来如此之多的潜在价值,为什么美国和中国的创业企业对其的态度截然不同呢?


对此,我不敢断言,只能推测。像我之前几篇文章里说的那样,中国文化中的信任缺失,总是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让一个外人进入任何一个组织当中,需要建立很深的信任关系。你必须相信他们对你和你的公司只有善意。


在美国,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相信你所说的,尤其是当你有着令人信服的资深履历或背景。就独立董事而言,人们非常愿意邀请像GoogleCEO,现任董事会主席Eric Schmidt来出任董事,或者在管理公司和人事方面具有权威的GE长期CEO Jack Welch。尽管你并不认识他们,他们的背景和经历已经足够说明一切了。


相反地,中国创业企业讨厌把外部人和独立董事牵扯进来,因为并不认识他们。很多人都会怀疑这些人来到公司的目的。想“他们想要什么?”或者“他们会把我的创意带走吗?”,这样的问题难免会出现在脑海里。一方面,这样的考虑可能是合理的,也可能在一些坏事发生的时候挽救了公司。但是从投入“聪明资金”的投资者的角度,创业者对于有经验能力的董事的抵触,可能会让他们非常失望。


因此,对于处于生死存亡关键时期的中国创业企业来说,牺牲一点小小的安稳,让独立董事来帮助他们,这也许是值得的。如果投资者与创业者一样想增加企业的价值,派遣对公司不利的独立董事也并不符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