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我有幸为iWeekend主持了一场关于硅谷与北京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的专题讨论。


在挤满200多名听众的“创业影院”,台上有四位发言嘉宾,包括途客圈CTO及联合创始人陈天途客圈曾两次参加iWeekend比赛);CDN服务提供商北京快网科技的CEO刘再德(刘也有着丰富的创业背景,曾在美国创办过三家创业企业);China Open Source Base的国际关系部负责人及董事会成员Mikko PuhakkaMikko来自芬兰,他同时还是一位投资人,他最成功的案例是作为芬兰mySQL的早期投资人。最后是鼎晖投资的管理合伙人以及前雅虎中国总裁张平合


既然话题是关于硅谷和北京的异同,我饶有兴趣地问在座嘉宾对于北京成为世界第二大科技创业中心的看法。作为原来的硅谷创业者,刘再德表示,硅谷有顶级的教育机构,比如斯坦福和伯克利;有著名的公司,比如Sun Microsystems,几乎全是由斯坦福的毕业生组成的。同样,北京也有着许多中国最好的大学,比如清华、北大和北京科技大等等,这些学校正在创造下一代科技创业者,因为人才是如此集中,他们有足够的智慧来突破自己,而不是选择大公司的安逸。


对于硅谷与北京在文化上的不同,比如创造性、风险偏好和创业知识等,嘉宾们都认为,硅谷从各方面上说都比北京领先不少,但中国在创业圈里还是相对年轻。在文化上,中美对待风险和失败的态度非常不同。Mikko讲述了一段故事,一位年轻的中国创业者在首次失败后,拒绝接受投资者更多的投资。投资者希望给他更多的钱,因为他们知道投资本身就是有风险的;但为了挽回面子并且保住关系,这位中国创业者不愿接受这笔钱,他认为他的失败是不可原谅的。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美国人们很愿意接受风险。人们会很自豪地说自己尝试而且失败了,许多大公司或者雇主也很欣赏这种韧性。


风险是创业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会影响到许多其他东西。当初离开一份稳定工作去创业的风险,尝试一种新理念和模式所带来的风险,都决定了一家创业企业多么具有创造性。


关于员工激励,在美国,科技行业的竞争导致连创业企业都经常用高薪来吸引优秀人才,股票也被用来吸引人才,甚至有时会给私人助理,人们常常在加入创业企业时要求期权。


然而,中国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地方。据我观察,很多在创业企业工作的人会因为一些复杂的原因并未得到期权。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期权是什么,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不想要。因为他们更喜欢更高的有保障的薪水,而不是基于假想结果而有风险的报酬。在创新工场孵化之后,陈天就将期权分享给他所有的员工,尽管他告诉他们,这些股权什么价值也没有,除非公司真正盈利。如果中国员工像美国员工一样重视股权,也许员工忠诚度的问题就不再是什么大问题了。


对于美国创业企业能从中国创业企业中学些什么,张平合说他们应当学习如何更快地赚钱。他举了蘑菇街的例子,蘑菇街利用Pinterest的概念,很快通过做女装的淘宝导购赚钱。,而Pinterest连盈利的影子都没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