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TechCrunch Shanghai国际创新峰会上,动点科技专访了台湾PunApp主编郑国威。Punapp主要是做应用新闻评测,以及限时免费信息推送的。在国际上也有很多类似的网站和服务。
-你看过李开复的谈话吗?他针对台湾创业环境的谈话,对于台湾来说有什么样的影响?
其实像李开复一样类似的建议之前有人提过,但是因为李开复是一个很不同的角色,尤其是他现在还罹患癌症,所以他的话在台湾的创业领域掀起了另外一波涟漪。但是他指出的问题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台湾目前的环境对于科技创业者来说并不友善。
经过20-30年的发展,台湾硬件工业的模式已经逐渐稳固,电子工业当中赚了钱的人开始投资房地产,对于新科技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资本市场也无法流通。
-那么李开复这段谈话发布之后造成什么影响呢?
后来其实并没有造成什么影响。发生了一件事。宏碁的王振堂因为管理不善而下台,是谁接替了他呢?是宏碁的创办人施振荣。所以,如果在其他地方,在大陆,可能一个公司的创始人接班之后出了问题,还应该老将出马来拯救危局,但是在台湾,问题是,出马的永远是老将。
马云之前有一个谈话内容曾经在台湾的网上流传。他之前到台湾跟企业家吃饭,遇到的都是60-80岁的老者,在跟他谈创新。他觉得并非是年轻人来谈,这就意味着整个环境出了问题。 跟大陆的创业者相比,台湾人在狼性和竞争主动性方面差了很多。
-你认为在目前的台湾科技创业领域的代表都是哪些呢?
实际上要想找出科技创业的代表,台湾是比较少的。在面向消费这方面,有一家是兼顾门户和网购的PCHome,——当然这家网站也不算什么初创企业,已经有了十年的历史;另外一家是台湾版大众点评的爱评网,他们与大众点评本身也是有合作的。还有就是爱情公寓。他们这些有的都已经上市了,但是总体来说,面向消费者的服务发展还不是很充分。
台湾在安全方面有独到的优势,针对企业的安全公司比如趋势科技就做的不错。台湾在技术上比较强势。
-台湾跟大陆在硬件概念上是有区别的。大陆主要指的都是深圳或者其他地方的创客以及其他硬件创业者,但是在台湾硬件显然指的是电子工业。
没错,因为台湾的硬件不仅为台湾本土服务,而且是全世界电子和半导体技术的一种基础设施,这就使得在台湾做硬件,与其说是为互联网行业做服务和发展的基础,倒不如说是一种更倾向于资本和商业投资的行为。2008年金融危机,很多大型的电子公司裁员,把人力释放出来。正是这些人组建了后来一些非常有影响力的本土创业团队。有趣的是,做了一两年之后,这些团队感觉到台湾的创业环境并不是很好,于是有一些纷纷又回到了大公司。
-小米是第一家真正进入台湾运营的大陆手机生产商。除了这个里程碑式的意义之外,小米的进入对于台湾整个生态有什么其他具体的影响吗?
实际上小米到了台湾并没有完全复制他在大陆所做的营销手段,而主要是与远传电信合作,由远传来负责小米的营销和市场开发工作。在台湾,对于小米手机,人们的印象还不错,并不会认为它是某种山寨手机。但是要想复制在大陆的那种发烧友的场景,想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我们来说一下台湾的媒体环境。因为TMT是指技术、媒体与电信的结合。媒体也是科技创新方面一个重要的内容。台湾的科技媒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坦白的说,在台湾科技媒体做得不好。这一方面是因为台湾没有什么值得写的事情,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人持续去做这样的工作推动。如果你想选择一家比较好的科技媒体,也许你能看到一两家科技博客,他们的内容比较扎实,然而主要写的也是国外的内容。事实上,对于台湾大众媒体来说——台湾一些民众主要通过它们获取科技资讯,而它们的科技新闻主要是来自大陆中文科技媒体的内容。
-台湾媒体现在正进行什么样的革新?新的创业公司在媒体方面所做的努力是什么?
台湾媒体的革新有两个相反的推动力,一方面是针对主流媒体覆盖不到的部分,去做一些垂直媒体,比如在计算机科技领域,还有在女性等领域的垂直博客。在台湾本岛的统计,50-60%的台湾民众,在观看电视的同时也会看手机,这说明主流媒体并不再成为台湾民众获取信息的唯一方式。当然这也是由于台湾民众长时间对于媒体不作为的失望所致。
而另外一方面,则是复制了台湾现在媒体行业当中最糟糕的部分,也就是无聊的内容,然后形成了内容农场。他们做的也很好。
-台湾的媒体格局在华语地区是非常特别的。这样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是因为观众喜欢收看这样的内容,还是因为这样内容已经存在,迫使观众只能收看如此类型?
你要想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掌握一些关于台湾媒体的背景知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台湾的党政军力量撤出三大电视台,一下子形成了监管真空,台湾媒体在商业力量的驱动下陷入了百花齐放的场面。在过分竞争之后,很快就形成了类似现在的局面。
在英国和日本,都不是这样直接硬生生的转变的,都有一个转换期,并且设立了良好的公共电视制度。他们并不会像商业化那样拼抢市场,而是慢慢地做一些比较有意义的东西。
实际上台湾的媒体观众,不是没有选择过,而是给他们选择的时间太短,还来不及做出什么反应,就被迫接受现在的局面。
-那么现在在台湾本土创业项目当中,尚没有被大陆或者跨国公司所占据的,具有一定本地发展潜力的领域在哪里?
我认为有两个领域,首先是健康,这是一个本地化程度非常高的领域。因为不同地区的医疗政策和人民的使用习惯不同,跨国的健康方案公司只能浅尝辄止。在台湾有一个好处,就是台湾实行了比较完善的全民健保制度,这使得台湾本地的健康程序可以更充分地应用这一优势。
而另一方面就是文化创意领域。目前的跨国公司和大公司在文化创意方面的产品做的都比较表面。台湾本土的音乐网站KKBOX已经成功的进驻东南亚,并且收购了一家公司,转化成它的票务服务KKTickets。而另外一家主要针对独立音乐人发布音乐的网站StreetVoice,已经吸纳了包括张悬、苏打绿在内的一些音乐人为其站台,也成为独立音乐人聚集的一个场所。类似于豆瓣所做的尝试。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你自己的网站,你的Punapp主要是做应用新闻评测,以及限时免费信息推送的。在国际上也有很多类似的网站和服务,你们跟他们的交流是怎样的?未来网站发展的方向又如何?
我们现在和国际同类网站的交流并不多,开展国际化也是我们在未来要做的一方面。但是在比较近期,我们有三个主要的方向要做:
首先是开发者渠道。我们主持全台湾最大的一个开发者聚会,这个聚会也经常吸引一些国内外业内人士过来演讲,也包括动点科技的卢刚博士。另一方面我们给在台湾的应用开发团队,甚至个人开发者都建立了一个大型的资料库。这个工作暂时还没有人来做,相信他是很有意义的。
第二就是要发展我们的评测员队伍。我们称之为“达人”,目前我们的评测团队有50个人。但是我们的报道严重依赖这些评测员的记录,对于他们的文章我们没有什么修改的余地。未来我们要扩大评测员的队伍,并采用众包方式,吸纳更好质量的评测文章。
最后就是建立我们自己的移动应用。我们现在有WebApp,但原生应用可以做很多,比如离线浏览和限免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