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两家主权财富基金下所管理的资金,比整个美国风险投资行业的数额还大——新加坡创业加速器JFDI的创始人,“社会工程师” 黄铭荣(Meng Weng Wong)在创业亚洲会议(Startup Asia Singapore)上和现场观众们分享了这个观点。
他说的没错。由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和淡马锡控股所掌握的价值3150亿美金的资产,相比起整个美国所拥有的2000亿美金的风险投资资金盘子确实要大得多。
无独有偶,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只发生在新加坡。 亚洲大部分的财富都会储存到本区域内的主权财富基金中,随后被投资到各行各业中。而根据资产大小所判定的全球二十大主权基金中,一半都是来自于亚太地区,而中国更是以1.3万亿美金而独居榜首。
我的观点和黄的观点一样,就是要找到这样的事实,以展现出整个(亚洲)区域内,可用来支持科技生态系统的资金和人才是并不缺乏的。的确,财富是指向创新的前兆。毕竟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都并非白手起家,他们从拥有良好社会关系的家庭继承了一定的财富。如果是财富是一个独立的要素,那么亚洲的财富已经够多了。
尤其是在新加坡,这个人才并不缺乏的国家,许多依靠政府发放的奖学金的工程师,最后都会被劝说去做管理工作,而不是代码编写,因为后者被定义为更基础一些的工作。
事实上,新加坡的前任总理李光耀曾在2004年海峡时报(Straits Times)的一次采访中说到,在公共领域已经聚集了太多人才,动力和能量。而这些当中,其实有一些是可以被放在商业领域的,“让出他们其中的一半,或者说是三分之一,使其变成创业者而不是高管。”
但是这里有一个思维方式上的问题,这些潜在的企业家们都会趋向于选择在跨国公司或是政府部门就职,因为在那里,他们既能拥有稳定的工作,又能在很长时间内都保持着一笔可观的收入。同时,投资者也会更喜欢安全而保险的资产运作方式,像房地产和已有的其他较成熟的商业项目,而不会去选择科技。他们会担心自己的在科技创业方面的投入最终会被蒸发。毕竟,在亚洲的文化中,我们总是被告诫着要规避风险和尽量保守。
黄表示,在新加坡,“创业精神”其实并不是一个好词。那些创业的先辈们也是受生活所迫成为创业者,他们在这条道路上筚路蓝缕,才给后辈们搭建起了可以遮阳避雨的屋檐。对他们的孩子来说,一个本科学历,一份稳定的工作,就已经是对曾在烈日之下进行奋斗的他们的一种回报了。
然而,新加坡正处于转型期当中。为了更好的发展,它需要的是更多的“机遇投资者”——而对这些人而言,创建商业项目就不只是为了生存,而是参与竞争。对于整个亚洲来说,其实也在经历这种转型,随着资金的不断流入和那些不断生成的期望,相信未来的一代将会比现在的我们做得更好。
所以,目前为止亚洲生态系统所关心的,并不是如何去吸引美国或者欧洲的资金,相反,他们想要的是如何在自家的后院里,找出深埋在地底下的金矿。(待续)(译:dio)
For Asia to leapfrog Silicon Valley, governments are a big piece of the puzz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