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57574817_941631afec

经纬张颖《致CEO们的一封信:泡沫就在那里》一文一出,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本就不风平浪静的投资圈又掀起一阵热浪。

同抛出的任何一个耸人听闻的观点一样,一些人马上跳出来说“我也这么看”、“我早就这么说过”,还有一些人在反驳。剩下的第三部分人,就保持了骑墙的状态。与总是跌不破的钻石底李大霄同样有名的财经评论员叶檀,在一篇博文里得出一个结论:就算是泡沫那也是好的泡沫,总是好过流去房地产。

何止是中国人关心泡沫的话题,这种耸人听闻的言论一直充斥着媒体的版面,经久不衰。

且看Google搜索“bubble”有多少页:整整10页,2亿8千2百万个词条!《纽约时报》内含“bubble”一词的文章有多少?10万篇!要是觉得这些天文数字离自己有多远,那看看世界上有多少人是星座教的就知道了。

这种某些人得到神授或偷翻了天书,违背神旨偷下凡间来拯救人类的言论,总是很容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聊话题。

这类言论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不说自身情况;二是不用数据全凭一腔“我认为”。

发出泡沫警示的经纬创投,在2014年前三季度,已经投下45个项目。平均每月拿下5个项目。

vcactivity

安永今年3月发布的VC趋势报告显示:

2013年,中国公司募资总额35亿美元,是自2009年以来最低点。尽管相比2012年,风投轮数增加了20%,但总金额降低了30%。

然而,2013年大陆IPO的关闸阻碍了资本退出,最终的开闸将引发一轮风险资本的投资热潮。

最近中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刺激性增长措施,也会为风险资本带来新机会。

当然,相比2013年,2014年完全是另外一番情形。

在我询问过对融资环境有直接感受的投资人与创业者里,认为国内互联网泡沫即将破灭的有两人:一人的理由是融资额太大;其中一人认为处于泡沫刚刚形成的初期,理由是美国互联网泡沫的时候,他一位朋友收入只有一千美元的公司却融到2000万美元。还有几位认为不存在泡沫,一位的理由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讲,投资渠道缺乏;此外一级市场的钱并未大规模涌向二级市场。

饶有趣味的是,易凯资本的王冉近期在一篇博文里说,“至少有一半的投资人独立判断能力趋近于零。他们对今天这种形势下该不该投、该投哪些产业和企业、什么样的价格既能称之为合理又不属于趁火打劫欺负人并没有真正独立、并愿意为之坚守的判断。在更多的时候,他们更习惯人云亦云,追涨杀跌,一哄而上后又一哄而下;总的来说,他们通常都知道什么热什么冷,却不一定知道什么好什么坏。”

他文章里的另一段话更有一番风味:“我认为,越是早期的投资人越不要试图去判断大市。判断大市或许是极个别投资人的天赋,但它不是大多数投资人的天职。投资人的天职是判断企业是不是一家好的企业——也就是说,在大市好的时候它是不是比竞争对手更有能力收获,在大市不好的时候它是不是比竞争对手更有能力过冬。”

当然,如果非得要说泡沫,那估值虚高也算得上是一种泡沫了。某款社交应用上线50天估值1亿美元,近10万用户。平均每个用户价值1000美元。用户数在一周后增长到20万。如果估值不变,每个用户价值拦腰截断。

投资这个行业,与其说是遭遇资金泡沫,不是说是这份职业从神坛跌落。正如王冉所说,“任何队伍大了都会鱼龙混杂,投资人也不例外。前些年热钱汹涌,这个队伍急剧扩充,而中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又基本上没有这个行当,人才严重匮乏,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无论谁只要不先天脑残摇身一变几乎都能当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