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你的朋友圈是否被一篇叫做《少年不可欺》的文章刷屏了?

一个19岁的少年和他的同伴,拍了一部把小东西送上太空的影片,然后发现自己的创意被优酷和陌陌合拍的广告片给盗用,随后怒从朋友圈病毒传播。这是一个以个人微小的力量反抗强权,容易获得大家共鸣,让大家义愤填膺,传播起来却也安全无忧的故事。因为优酷和陌陌先后服软,而更加证明了事情曾经存在过,因此有更多的人出来转发。类似“财经郎眼”这样的大V转发,使得文章到达了比一般互联网从业者更广泛的人群。

在讨论当中,主流和政治正确的声音是这样的:这几个孩子做了正确的事,大厂商却不顾脸皮直接剽窃,并且是以一种侮辱当事人智商的方式,赤裸裸的,毫无隐瞒,毫无技术含量,这当然让人生气。

更多的人转发时并未想到这么一层。只是因为这是19岁的孩子所做出来的事,所以他们才转发宣传。仅仅这个年龄,已经足以让大家找到一切理由,将事情不自觉地套用到自己身上。

正在看文章的你和写稿子的我,大概都不是19岁,也许离29岁都不远了。那么倒回十年八年前我们在做什么?我们不是依然在准备高考或者准备复读,就是刚刚进入大学“觉得什么都新鲜”。这个19岁让大家看到的,不如说是自己失败的人生的投影。给他在加油打气,实际上似乎就是在给那个心目中少年英雄的自己来加油。

即使你平时对网络文学避而远之——但《少年不可欺》这篇文章,俨然是写给我们这帮家伙看的一篇玛丽苏小说。

像你我这样的人——我觉得肯定包括“80后”,“90后”也没几年好蹦哒了——做出这样的事情,没有人会感到困扰,没有人会拍案惊奇。如果我们想要做点事情,那么我们最好是低年龄,要不最好是美女,要不最好是低年龄(luo)美女(li)。最好不要是千千万万个在地铁当中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你和我。

(甚至我还没有提到农民的属性。一旦农民做出了什么新玩意,人们一秒钟就把它归到“农民发明家”的行列,然后快速的忘掉它。)

xin_572040630104028122443169

我们怎么“搏出位”?说走就走的旅行早就被人用烂了,只有“用身体换旅行”才会让你多少兴奋一点。你有身体么你?我们这个年龄,实现了梦想又有何稀奇?如果圆梦不是为了自我的圆满,只是寻求他人的赞美的话,那么我们可能已经很难如愿。

可是就算在我们这个年龄,能够想到把小东西送上太空的人,真的就比19岁的小孩要多吗?我们也是长不大的孩子,我们也没有经历过比19岁多多少的事情,在心智上在人生体验上,也不一定比得上一个19岁的少年。能做到的话,这对我们个人不也应该是个壮举吗?只因为我们是大人,是成年人,所做的事情就不会得到社会上如此的赞美,而被说成是闲情逸致,或者理所应当。

造成这种错位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可以解决,这是人类本性的弱点所致。因为我们的大脑容量,被设计成没有办法听太多的新闻,和处理太多的刺激。我们的生活环境长久以来一直都是小圈子和小社区,我们在有限的范围内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度过一生。我们根本没有为接受如此宽广的世界做好准备,所以对于明明是很伟大或者很悲伤的故事,我们听多了只会感到日渐麻木。麻痹的神经不断需索着:再来点儿更刺激的!

这让我想起之前曾经联系过我的一个创业者。他满怀信心的跟我说,希望做一个能够唤起社会正能量的公益与盈利同时兼顾的项目。他们打算搞个编辑团队,产出一些高质量内容,去采访一些社会当中的弱势群体,并且固定的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这类文章。而盈利方式主要是通过用户对文章付费,与直接捐助这个组织。我听完了之后回给他一句话:这种文章你固定的推给一个人的话,不出一个月的时间肯定会退订的。

正因为如此,所有有机会唤起我们心底深处柔软的消息,总有人会质疑是炒作,因为现在浑然天成的感动是那么少。而炒作的这些人又往往很精通人性的弱点,能够把自己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打磨的非常干净,没有任何缺陷可以抓捕。我们就是容易被炒作所哄骗,这还真的无法辩驳。

一旦被安上了炒作的帽子,新闻当事人飞得越高,最终也会摔得越狠。因为人言可畏而酿成的悲剧并不在少数。那么陌陌(而不是优酷)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因炒作而千夫所指的对象?

应该说,陌陌最近在进行的广告攻势,配合它上市之后差不多一年的表现,总是在告诉我们,他们希望从最初那个约炮软件的形象转型,并且似乎是已经成功的转型为一个让人们寻找新天地,最终实现自己梦想的交友平台。至少在广告当中,我们都以为他所找的这些平凡人,都是真正的陌陌用户,他们实现自己故事的过程都是通过陌陌的推动来完成的。这似乎就让我们产生了一个错误的因果关系:把陌陌装上,我们就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首先就算把陌陌装上,你也不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现在连广告故事本身都是造假的话,那么所有这些广告案例都是经过“合理想象”的,让用户和投资人怎么想呢?

53c412a464e2b

其实,你真的把当初还是“约炮神器”的陌陌装上,你就成功的约到炮了不成?陌陌给人们一个模糊的期许,然后让人们自己脑补美好明天的宣传手段,即使没有这个造假风波,本来就很危险。

包括把什么东西送上太空这些东西,有一些会走上Youtube以及你的朋友圈,得到那么多人转发,从而成为流行一时的现象,以及人生的一个光辉印记。不过以为外国人都是满心创意的,中国人就不行,那就是一种错觉了。实际上真正支持美国人,或者其他什么国家的人能够做梦并为之自豪的,是他身边的社区(Community)。

社区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街坊邻居,差不多几个街道办事处这样大的规模。也许只有几百人的小城镇,却能够占据一片比较大的地皮,走到这里就是走进了一个社区的地盘儿。不管多大的明星,他们最终都是荣归故里,不是在首都接受全国电视转播,而只是回到他的家乡。市政厅的公告板上用字母拼出他的名字,所有的人携妻带子出来迎接,举着气球和鲜花——并不是政府刻意安排,而是因为我们身边的人成为英雄——最终还要加上亲人的一个大大的拥抱。

7f60734e3eb456b9396cc449b1ce0573

这种成功是可以期许的,而且也并不寒酸。如果我们梦想做一件事情,要获得全国人民的如此赞誉,那就实在有点太高不可攀了。这样的事,也只有在玛丽苏小说里才能碰上。

有社区可回的人这么做,是源于他们发达的社区文化,更源于他们具备就像工业革命之前的人类一般,在小社区里度过一生的条件。而对于所有在北上广深折腾的青年来说,这里并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成为他们的“社区”。他们做出来的事情,很快就被淹没在千千万万跟他们一样有能力的人当中。如果他们都回到故乡,那么他们一定有更大的机会成为家乡的英雄,被整个家乡的人民欢迎,让整个小镇都染上自己的色彩。但是他们都被无情地集中到特大城市当中,淹没了自己的个性,活的如此痛苦。

如果我们自己需要一个够得着又足够好的梦想和未来,那么我们就需要回到自己的小小社区里,享受至亲也最为真实的感动。然而,此时此刻我们并不具备如此奢侈的条件,那就只有寄望自己一下子在全国范围内出名了。这样的要求,怕也只有把所有他人的成功故事,都当成玛丽苏小说来读才能满足。

题图:出自《少年不可欺》一文